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
搜 索
重視企業改制中的問題
2006-02-06 15:27:5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案由:重視企業改制中的問題

  提案人:民盟黑龍江省委員會

  提案內容: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實施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步伐正在加速,合資、重組、兼並、轉制等一系列現階段企業改制模式已基本形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企業改制過程中政策不到位、改制方式單一、職工身份退出機制不健全及社會保障體系薄弱等問題,使部分城鎮居民就業、收入和生活受到直接影響,嚴重挫傷了他們支持改革的積極性,對改革進程和發展目標的實現形成不小的阻力。

  一、企業改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宏觀管理基礎薄弱。

  在加速推進企業改制過程中,由於各級政府企業改制管理機構設立晚,相關政策和措施相對滯後和不完善,對由改制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缺乏預見性和成熟有效的解決方法,政府管理與協調能力難以滿足改制工作的需要。

  (二)職工安置矛盾突出,補償標准各異。

  在企業改制過程中,產權關系的明晰,組織構的調整,職工身份的轉變,是企業改制工作的三大重要基本要素。其中職工身份的退出,是改制攻堅的重要壁壘。雖然各級政府采取多種形式和措施,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職工退出模式,但不斷加重的職工安置困難和補償矛盾,嚴重影響改制工作的推進。

  (三)主動性改制意願不強,改制目的不明確。

  在對部分改制企業和正准備改制的企業調查中,大多數企改職工認為改制是上級的安排,是為了隨大流完成任務,非主動性改制成為較多職工的看法。在改制願望不強、准備工作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對國有資產的轉讓與定價、財產審核、職工退出及安置補償等重大決策上,許多企改職工心懷疑慮,甚至部分職工產生了改革信心動搖。改制方案不透明,定價不公,職工安置補償不合理等問題成為大眾議論的焦點。

  (四)職工退出機制不健全。

  企業改制中的職工身份退出問題涉及面廣,影響之大前所未有,是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關鍵。制定一條順暢的身份退出機制,對健全和完善市場就業體制,具有長遠戰略和現實緊迫意義。

  (五)改制企業法律約束基礎薄弱。

  一是改制後的企業職代會機制不健全,監督效力低下,職工權益受到嚴重影響。二是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據調查,在一些改制企業尤其是一些民營企業中,職工普遍反映地位低,待遇低,職工合理要求采納難,已是較普遍的現象,部分職工甚至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工作崗位,幾乎放棄了自我保護的權利,采取不爭辯或強制默認服從。

  (六)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困難群體擴大。

  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由於企業發展的需要,大量具備勞動能力的職工失去原有的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部分職工家庭成為新的城鎮困難群體,他們的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雖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貧幫困措施,但部分下崗失業者家庭仍舉步維艱。一是就業難度大。二是家庭創收能力差。

  二、建議

  (一)應盡快建立科學的職工退出機制

  從目前的職工反映看,『買斷補償』模式仍存在諸多弊端,要防止不完善的退出模式可能產生的隱患。一方面要適當控制職工離崗失業率,另一方面應按有關政策切實落實企業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時,依法實施的經濟補償。

  (二)應加強改制工作的政策引導

  要積極探索多種切合實際的企業改制模式和方法,政策要明,辦法要實,落實要硬,監督要嚴。要堅持『三公』原則防止國有資產低價賤賣,進一步明晰企業產權關系,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制度,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充分發揮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的監督作用。

  (三)應盡快建立城市再就業援助機制

  要積極探索多形式的再就業援助機制。政府再就業職能部門應積極組織一些有能力的現代企業深入到改制企業進行深入的調查摸底,采取全社會共同援助的方法,緩解就業矛盾。

  (四)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據調查,由於目前社會保障基礎較弱,一些單位和個人參保意識不強,社保覆蓋任務還十分繁重。政府應采取強有力的法律手段提高征繳率,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社會保障。

責任編輯:楊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