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希望城鄉天更藍水更清 委員:經濟建設莫忘生態保護
2006-02-07 06:17: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王仲琦 王健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紮龍濕地資料片
  東北網2月7日電 備受關注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讓人們更加真切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次政協會議上,環保問題成了委員們呼聲很高的熱點問題。很多政協委員提出,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效益,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搞經濟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令人欣慰的是,記者從哈爾濱市環保局獲悉,2005年1月至8月,哈爾濱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好於去年同期。截至8月底,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和好於二級天數為212天,同比增加5天。

  打響松花江保衛戰

  讓人民喝上乾淨的水

  春節期間,哈爾濱市民終於吃到了松花江的鯉魚。自松花江水受到污染後,大家一度擔心:是不是再也吃不到母親河的水產品了。來自環保部門的科學評估讓市民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了。環保部門在松花江采集了數百尾魚類樣品檢驗後表明,經過政府各部門積極有效的工作,在污染帶通過25天到30天後,松花江魚類中硝基苯含量很快降至食用安全含量以下,可以放心食用。這一結果宣布,松花江保衛戰取得了初步勝利,我省對松花江水污染的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倪宏偉委員的一席話讓許多委員產生了共鳴:『這次松花江污染之嚴重、波及范圍之大史無前例,是切膚之痛。』記者了解到,事件發生後,黑龍江省環境安全大檢查很快啟動,共派出監察人員1000多名,對全省的190家排污大戶及沿松花江的50戶造紙、機械、冶金、食品發酵等重點排污企業進行了重點排查。凡是在檢查中發現問題的企業,都受到了嚴肅處理。

  記者從省環保局了解到,今後我省環保部門將繼續加強松花江水環境監測工作,在松花江乾流事故發生點下游至黑龍江撫遠段,共設16個監測斷面監測地表水;加強沿江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和地下水飲用水源水質監測;繼續開展松花江底泥、冰及水生生物監測工作;繼續開展中俄界河聯合監測,做好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同時,建立健全環境應急長效機制,用2年到3年的時間構建起國家、省、市和縣四級環境預警監控網絡、環境監測網絡和環境監察執法網絡。組織實施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中長期規劃,通過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開展清潔生產、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等措施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進一步改善松花江水環境質量,力爭到2010年確保流域內90%以上的水源地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

  國家環保總局日前在哈爾濱舉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征求意見會上還提到,中國計劃從今年起用5年時間,投入266億元,全流域治理松花江水污染。『十一五』期間松花江全流域需要治理廢水14.3億噸/年,需要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規模為478萬噸/日,建設投資約86億元;管網建設需要130億元;城鎮污水設施運行費用為20億元;工業污染治理費用及運行費用為20億元,監管能力建設等其他費用10億元。到2010年,松花江乾流水質達到Ⅲ類;第二松花江乾流水質達到Ⅲ類;嫩江水質達到Ⅲ類。哈爾濱的何家溝和長春的伊通河等20個城市污染嚴重水域水質明顯改善,二道白河等10條水質良好河流保持水質不惡化。

  到2010年,松花江流域內100萬以上城市人口的哈爾濱、長春、吉林、齊齊哈爾等4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滅劣V類水體,流域內50萬以上城市人口的鶴崗、大慶、伊春、佳木斯、牡丹江等5市的城市水域基本消除黑臭。到2010年,流域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於60%;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超過95%。據了解,松花江規劃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中期評估年為2008年,規劃目標年為2010年,涉及流域人口6255萬。

  保護草原保護黑土地

  黑土地是我省農業發展的優勢,是建設農業強省和綠色食品基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我省農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黑土地的保護與我省農業的發展,與保護國家糧食安全息息相關。民盟政協委員張貴學提出的保護黑土地的提案得到了許多委員的響應。張貴學在提案中指出,由於長期過度采伐、過度開墾、在開發建設中忽視對黑土地的保護,導致森林被毀,沙漠劇增,生態環境惡化,水土大量流失。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賓縣是黑龍江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水土流失總面積達到315萬畝,佔全縣總土地面積的一半還多。在該縣,隨處可見露出黃土的耕地和荒地。1994年7月13日的一場大雨使全縣8萬畝耕地、500多間房屋、78座橋梁被衝毀,而這場災難的根源則是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環境功能弱化,降低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據有關部門披露,我省現已流失耕地面積5.67萬平方公裡,平均每年流失黑土地3億立方米,流失的氮、磷、鉀元素折合成標准化肥四五百萬噸,每年因水土流失就減產糧食20億到40億公斤。有專家預測,黑土地水土流失如不加快治理,再過50年『北大倉』的黑土地將不復存在。

  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員會還在提案中發出了保護草原的疾呼。提案說,我省做為畜牧業大省,豐富的草地資源是基礎。我省現有草原面積6500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4500萬畝,分布在三江平原有955餘萬畝,松嫩平原面積有2800萬畝,北部、東部山區、半山區面積有2700萬畝。草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更擔負著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由於重糧輕草、重用輕建和對草原管理不善,加之連年乾旱氣候因素的影響,造成我省草原『三化』面積逐年擴大。目前,我省草原『三化』面積達到3178萬畝,佔草原總面積49%,但是,我省每年改良建設不足200萬畝,大部分地區草原建設速度遠抵不上草原『三化』速度。另外,由於我省牧區草地大部分超載過牧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1至4倍,使草地環境嚴重破壞。過度放牧,亂砍亂挖草地植物,毀草種糧等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天然草地受到嚴重破壞。

  為保護草原保護黑土地,使我省的天然資源能可持續發展,一些政協委員指出,省委、省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對我省黑土地水土流失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制定保護黑土地的戰略措施和實施方案,把保護黑土地作為我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並列入『十一五』規劃中。同時,使人們認識到發展草業對合理利用國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經濟建設莫忘生態保護

  要把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擺在經濟利益的前面,是委員們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已經啟動並開始建設的哈大齊工業走廊,是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肇東、安達在內的幾個城市經濟騰飛的大好機遇。但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委員們建議,一定要考慮到環境的承載能力。

  民進黑龍江省委的提案說,目前,哈大齊工業走廊15個園區項目共開工建設項目211個,累計完成投資84.5億元,已啟動面積94.2平方公裡,15個園區項目的建設正在有條不紊進行著。可以說,工業走廊的建設保證了我省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趨顯現。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是否考慮到環境的承載能力以及生態系統的平衡?若乾年之後,我們的子孫是否還擁有和我們今天一樣的陽光、藍天和草地?

  據調查,由於北方氣候、土質等自然條件以及長期人工影響的結果,使工業走廊內以河灘地、廢棄地、荒草地和鹽鹼地為主,生態脆弱,稍遭破壞難以恢復生態平衡;地表土破壞嚴重,造成地表土肥力降低,園林綠化基礎比較薄弱;綠地分配不均勻,樹種單一,缺少群落式景觀生態林,缺少城市公園及大、中型公共綠地,造成生態網絡中的中轉點以及生態廊道的缺失,難以維系生態鏈條的完整;區域內分布的河流及人工渠未能充分利用,影響了其作為生態系統組成部分的功能的發揮。

  委員們建議,在招商時必須進行選擇性招商,嚴格控制有嚴重污染的三類工業入駐。企業入駐前,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只有通過環評,企業纔能正式入區生產。在生產中,盡量減少傳統能源的使用,在規劃設計中,要充分利用綠地營造景觀和生態環境。同時,要合理利用水資源,開展濕地與河湖水系的綜合整治和排水系統的綜合整治。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實現生態系統動態的平衡,保證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民革黑龍江省委的提案則把目光放在畜牧業發展中的環境建設上。他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畜牧業迅速發展,各類畜禽飼養量成番論倍增加,畜牧業的飼養方式也由千家萬戶的散養向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方向轉變,畜牧專業村、養殖小區以及千頭牛場、萬頭豬場、百萬只雞場也越來越多。但由於一些養禽戶環境意識不強、資金緊張,沒有烘便處理系統,禽畜排泄物隨地堆積、污水任意排放,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周圍環境,導致畜牧業的污染逐日加劇。

  據了解,畜禽的排泄物不僅污染空氣、污染水源、傳播疾病,而且由動物傳染給人的人畜共患疾病有近90種。同時,現在禽畜飼料中重金屬大量應用,造成畜禽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汞、鉛、砷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不能被分解而進入土壤和水,部分被植物吸收。在畜禽飼養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添加劑和不能在畜禽屠宰前按規定時間停止用藥,造成抗生素在畜禽產品中殘留,通過食物鏈,危害人們的健康。

  政協委員馮洪濱還在提案中指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之一,國家制定了多項法律法規來保護祖國的藍天碧水和空氣的質量,應建立既環保又節約的『綠色銷毀』方式,讓類似焚燒賭博機的這種銷毀活動,不再成為新污染的源頭。

  拯救五大池連池地質公園

  環境保護是伴隨著人類文明高度發展而出現的一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對今後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著無法估算且無法挽回的負面效應。在我國,這種現象尤顯突出,往往是人們欣喜於眼前的發展成果時,要以破壞大量無法再生的自然資源作為沈重的代價。

  民革黑龍江省委的多位政協委員提出,作為世界目前唯一的一處時代最新、保存最完整、狀態最典型、種類最齊全的火山地質遺跡——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正面臨著這種危險。據了解,在五大連池,其景區管理機構、學校、醫院均設置在景區的核心區內。上述各單位每年產生的生活垃圾在2萬噸以上,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量在48萬噸以上,化學耗氧量745噸,煙塵排放量38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07噸,這使面積僅有5平方千米的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的環境受到了污染。另外,旅游業的發展使景區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口激增,也加速了景區的污染。近年來,隨著旅游人員的劇增,相應的接待設施、單位和常住人口明顯增加。火山石龍上大量私建濫建的臨時建築、流淌著礦泉水的石龍河水受生產生活垃圾污染、大量的火山石被用於快速發展的建築行業等等,如不馬上控制這種局面,在不久的將來,會對自然環境和景點造成極嚴重甚至毀滅性的破壞。資源保護已經成為五大連池景區開發越來越為嚴峻的問題。

  委員們建議,針對五大連池風景區目前存在的實際情況,應盡早實施景區機構整體遷移戰略,將景區內的居民、接待設施及機關、企事業單位遷出,解決五大連池自然景觀景區核心區城鎮化的問題。其次,樹立『保護當先』的開發理念。旅游開發熱潮興起,在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必然會給地質保護帶來一些問題。對一些重要的、而又容易遭到破壞的景點,應適當限制游客數量。特別是在新景點建設開發中,如果對資源和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時,應該以保護為主,把開發作為保護的副效應。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