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由:高校輔導員隊伍和素質急需加強和提高
提案人:九三學社黑龍江省委
提案內容:
輔導員工作在高校學生工作和各項工作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們的作用相當於中小學的班主任,甚至超出班主任的作用。剛剛進入大學學習的新生就像剛斷奶的孩子,因為他們離開父母、老師、親人和熟悉的環境,來到新的環境,對大學的學習方法、生活方式和人際交往很不適應。輔導員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是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輔導員要幫助學生處理學習、生活、心理中的種種問題,陪伴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如何引領他們圓滿的完成學業,順利的度過大學生活,輔導員的作用尤為突出。
當前輔導員現狀分析:
近些年來由於高校年年擴招,學生增多,有些高校還沒有及時按教育部要求(200名學生/1名輔導員)配各輔導員隊伍,有的學校一名輔導員要管理900多名學生,面對近千個學生,輔導員連學生都不認識,名字都叫不上,如何談到了解學生的思想,解決他們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所以輔導員工作肯定不會到位,幾乎如同虛設。現在高校的輔導員一般都是高校的本科畢業生,有的是為了暫時就業、有的是為了復習考研等因素進入到輔導員隊伍,所以輔導員幾乎沒有安心工作的,往往都是三心二意借機會留在高校准備報考研究生然後轉向教師系列。本來輔導員應該能夠成為對大學生有相當影響的人,結果由於自身的現實,他們很多人既沒有受到大學生的尊重,也不會對大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會令大學生信服。
由於社會高速發展和急劇變革,各種風氣、社會思潮、新觀念、新意識及影視網絡等萬面的影響。學生的思想每天在接受各種意識和思潮的衝擊,由於他們沒有很強的分辯能力,好、壞的東西都會融會到他們的思想中,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引導工作時,用以往的簡單說教已顯得乏力,他們需要科學、系統的道理來說服教育。這樣對輔導員的知識、閱歷等各方面的修養和個人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一定壓力。
目前高校輔導員絕大部分屬於兼職,這些兼職輔導員有的是在職研究生,有的是從事教學科研的教師,繁重的學習、工作壓力令他們分身無術,身在其位難謀其政的現象在所難免。此外,高校的評價機制比較看重教學和科研,沒有相應的職務和職稱與輔導員配套,一些從事學生工作的老師缺乏自信心和歸屬感,有乾輔導員沒有盼頭的思想,不利於輔導員的隊伍建設和加強。
由於以上因素的影響,出現了『高校學生思想工作難做』的現實問題,個別學生思想偏激、行為極端,直至發生了『馬家爵』案件等一系列觸目驚心的事件。
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一些做法:
目前遼寧省己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2004年,遼寧省專門拿出80萬元用於高校輔導員培訓,相當於全省一年所有師資培訓經費的五分之一;針對輔導員人心不穩的現實,遼寧省為輔導員設立單獨職稱評審,到一定年限還根據工作業績向國家公務員隊伍推薦;每年拿出專項經費對優秀輔導員進行表獎;省教育廳定期組織思想政治工作的若乾課題進行研究等。
首屆上海高校學生輔導員論壇上提出,今年上海將試點培養職業化高校學生輔導員,職業化的高校輔導員將與專業課教師一樣,可以評定職稱,享有一定的待遇,同時將建立與輔導員職業化相匹配的管理體制、評價機制,從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
高校學生輔導員將形成金字塔式結構,職業輔導員將處於金字塔的頂尖,他們不僅有高學歷(輔導員的學歷最好要高出學生的學歷:本科生的輔導員要有碩士學歷、碩士生的輔導員要有博士學歷),還要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專業背景。對高校輔導員專職化的長期培育,將最終形成一個有職業特色、行業特色的新職業。高校輔導員隊伍將更加多元,可以從社會招聘人員充實高校輔導員隊伍,輔導員也可到社會上尋求新職業。這樣輔導員隊伍可以實現良性循環,會吸引更多更優秀的人纔充實到輔導員隊伍中來,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大學生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