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
搜 索
關於壯大我省醫藥工業整體實力的建議
2006-02-08 15:32:0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案由:關於壯大我省醫藥工業整體實力的建議

  提案人:中國農工民主黨黑龍江省委員會

  提案內容:

  從我省醫藥產業的各個部分來看,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醫藥產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是目前各地醫藥生產企業各自為政、醫藥公司割據封閉的分銷體系以及批發地式的藥材市場。企業小而全的生產方式、鋪網式的渠道,已經顯露出浪費資源和管理成本過高的弊端。醫藥產業應當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創建能吸納各種資本,衝破地域局限,整合研、產、商、學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產業集群為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產業平臺。

  因此我們建議:

  一、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型醫藥企業、大醫藥集團,發揮其輻射、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的產業龍頭作用。引導社會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推動龍頭企業建立產品標准、質量檢測、財務結算等中心,提高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不斷將一些原輔料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形成一批專業化配套生產企業,並做好與龍頭企業相銜接的質量、標准、管理等工作,積極支持中小企業進入龍頭企業的供應網絡,努力提高龍頭企業的省內配套率。鼓勵龍頭企業采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通過企業之間的集聚效應降低綜合成本,增強競爭優勢。

  二、提昇工業園區,推進產業集聚。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的原則,整合、優化、提昇現有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做好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銜接,按照功能區分,根據資源、生態、產業環境等綜合因素合理確定園區的定位,完善工業園區的道路、通訊、水、電、氣、污染控制等基礎設施,改善集聚條件。以鐵路、高速公路、進出省公路通道建設為重點,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建設工業園區聯接中心城市、空港、鐵路或高速公路的集疏運通道,建立工業園區內快速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提高信息網絡的綜合服務能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積極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優化企業之間生產協作流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使之成為產業集聚的有效載體。鼓勵關聯企業或配套企業向龍頭企業所在工業園區集中。

  三、培育要素市場,加快產業集聚。健全以市場為基礎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市場化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增強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潛力,促進生產要素有效地流動、集聚和優化配置。充分利用現有城鎮基礎設施加快生產要素集聚。鼓勵大型醫藥企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調動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技術要素以多種形式參與收益分配。

  四、創新項目機制,增強產業集聚。加強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研究,高度重視大型醫藥產業項目的儲備,積極做好項目的前期工作。引導企業按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帶動一批配套項目,拓展產業集聚的空間。建立科學的行業准入制度,規范醫藥行業的環保、安全、技術、質量標准,建立投資風險預警和防范體系,加強投資運行的監測分析,及時向社會發布投資調控政策、投資信息和醫藥產業發展趨勢,減少由於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投資浪費。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范政府投資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廣泛利用民間資本,形成民間投資穩定增長的機制。

  五、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產業集聚。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產業,促進清潔生產。促進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源頭和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區,倡導以多家聯合、共同投資方式,建設污染處理設施,完善治污價格機制。建設行業性清潔生產示范基地,組織實施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水資源的保護開發與節約利用,實現廢水減量化和資源化。

  加快集群發展,還需要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快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增強市場綜合服務功能。加快現代物流平臺建設,構建不同等級的現代物流圈。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發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人纔培養,培育專業物流市場。推廣采用與國際接軌的物流技術標准化體系,鼓勵企業采用『聯合采購、集中管理、統一配送、分散經營生產」」的物流管理模式。打造高速、便捷、通暢的物流通道。加快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大力促進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發揮其在工業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提昇制造業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以企業信息化為重點,推進產業集群信息化建設。繼續建立和完善資產評估、涉外律師、信息諮詢、物業管理、倉儲物流、報關報檢等中介服務機構。篩選和鼓勵一批服務意識強、服務水平高、管理運作規范的商業化中介機構及推動和引導一批公益性中介機構為醫藥產業集群服務,推動企業與中介機構的有機融合。

  積極營造尊重企業、厚愛企業、支持企業、保護企業的和諧社會氛圍,創造公平的法制環境。加強產業文化建設,培植誠信文化、協作文化、創新文化、人本文化。采取多種形式,擴大企業交流,加快信息、知識等轉移擴散,促進產業融合。以企業征信為突破點,以強化約束監督、加強企業信用自律,建立失信懲戒制度。

責任編輯:楊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