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電(記者杜筱)手術前先給予動脈灌注化療,之後在術中經粘膜再給化療藥,此法對膀胱癌具有明顯的降級、降期、控制病灶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膀胱部分切除率,降低了復發率,提高了遠期生存率。由哈醫大附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趙丕顯教授承擔的一項黑龍江省科技攻關課題,成功地使膀胱癌5年生存率提高到86%,術後10生存率達80%,膀胱內復發率僅為5.8%。
據介紹,膀胱癌動脈化療的基本技術原理是,經一側腹壁下動脈插入導管到腹主動脈分叉處,定期注入化療藥,使盆腔及腫瘤獲得較高濃度的藥物,最大效果地殺傷癌細胞。膀胱腫瘤周圍組織經動脈給藥吸收後,還可以再次循環進行全身化療;但全身獲藥濃度小,所以全身的副作用少。在接下來對膀胱部分切除治療時,同步經粘膜注射化療藥物,使粘膜下獲得較高濃度的化療藥,殺傷肉眼不易發現的原位癌和將要癌變的細胞,也可殺傷淋巴管和毛細血管內的癌細胞。
趙丕顯教授對既往病例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統計分析,動脈化療+手術粘膜下注射?替派+膀胱部分切除術的病人,5年生存率為86%,10年生存率為80%,膀胱內復發僅有5.8%。
責任編輯: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