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農工民主黨黑龍江省委:積極穩妥做好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
2006-02-09 16:04:59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工紀效民
紀效民

  東北網2月9日電(記者 朱丹鈺) 今天上午,省政協九屆四次會議進行大會發言,省政協委員紀效民代表農工民主黨黑龍江省委做了題為《關於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幾點建議》的發言。

  在發言中,農工民主黨黑龍江省委針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工作中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經辦機構人員編制、工資、辦公經費落實不到位;經辦機構管理成本較高;鄉級定點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差,服務能力低;二元保障體系,人為地阻礙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等六大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建議。全文如下:

  關於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幾點建議

  農工民主黨黑龍江省委

  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件大事。當前積極穩妥地做好試點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我省自2003年起,在林口縣、海倫市等5個縣(市、區)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2005年又增加了雙城市、訥河市等9個縣(市),試點工作擴大到14個縣(市),人口參合率59.6%。今年又增加了阿城市、寧安市等19個縣(市),全省試點縣擴大到33個,佔全省農業縣(市、區)的44.9%。據統計,截至目前,參合率達到了75%以上。但據我們了解,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民經歷了以往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變遷,對『新農合』缺少了解和信心,盡管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農民還存在支付能力、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制約因素。農民由於受傳統觀念、習慣思維和知識水平的影響,在『新農合』預付保障金和平均籌資、不平均使用等方面存在小農意識,造成只顧眼前利益,不思長遠利益。況且『新農合』不可避免的管理疏漏和報銷程序的繁瑣,也使農民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二)財政資金不能及時到位。

  2005年,中央和省級財政用於補助農民參加『新農合』的資金到位很晚,同時還有個別地方的配套資金沒有到位,因此,各試點縣普遍存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有的試點縣為此暫停了為農民報銷醫藥費用的業務。參合農民醫藥費不能及時報銷,將嚴重影響農民參合的積極性,不利於參合率的提高。

  (三)經辦機構人員編制、工資、辦公經費落實不到位。

  按照國家的要求,雖然我省省、市、縣都成立了相應的『新農合』管理組織,但臨時機構多,且人員缺乏,又沒有經費保障,工作力度小,工作壓力大。隨著試點面的擴大,工作量和任務量將不斷增多,沒有機構和人員、經費保證,工作將受到影響。

  (四)經辦機構管理成本較高。

  一是財政票據、合作醫療證成本太高;二是經辦機構缺少交通工具。現階段,縣級合管辦即負責全縣『新農合』的醫療服務質量監管,又負責帳務核對、審計、墊付、支出等諸多事宜,各鄉鎮之間的距離又遠,沒有交通工具工作起來十分艱難。三是收繳費用的成本偏高。由於收取渠道不暢通,每縣都要出動百餘員人員走村入戶進行收費,難度大,成本高。四是『新農合』管理人員的能力有待提高。

  (五)鄉級定點醫療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差,服務能力低。

  部分試點縣的鄉鎮衛生院現有業務用房急需改造,設備缺乏,現有設備陳舊急需更新,醫務人員素質低,不能向參合農民提供適宜的醫療服務,與『新農合』制度的實施不相適應。

  (六)二元保障體系,人為地阻礙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隨著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流動人口將大幅增加,人戶分離的現象將較為普遍,對以戶為單位參保的『新農合』產生重要的影響。進城農民多為青壯年,一方面減少了『新農合』低利用率人群的參保,使基金風險增大;另一方面,他們中間許多人沒有醫療保障,生活環境和條件差,將成為城市中新的弱勢群體,出現健康方面的大量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拉大城鄉貧富差距,不利於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農村脫貧致富。

  二、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

  (一)加強管理,完善制度,逐步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

  在總結三年來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建議盡快制定下發《黑龍江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指導意見》,《黑龍江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風險基金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逐步規范資金籌集、基金運行、補償方案、定點醫療機構監管等工作,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相關政策,保證此項工作的有效進行。

  (二)采取措施,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參合率。

  一是科學制定補償方案,按照『新農合』用藥目錄和資金籌集額度,擴大報銷范圍提高報銷比例,既要控制基金風險,又要防止基金沈淀過多,切實讓參合農民得到實惠。二是全面實行定點醫療機構墊付制,形成相應制約機制,確保定點醫院對『新農合』經費的保障。強調合理用藥,限制大型設備檢查費用,特別要控制過度醫療,要簡化補償手續,方便參合農民。開通試點縣與定點醫療機構之間的患者就醫轉診的綠色通道,對參合農民實現醫藥費用部分減免政策,特別是對試點縣的特困群體實行大幅度的減免政策,使農民真正感到參合能夠給他們帶來利益。三是制定保障合作醫療基金的相關政策,將醫療救助體系建設納入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加強與紅十字會、民政、殘聯、慈善會等機構和組織的關系,利用好相關部門的醫療救助資金,作為『新農合』基金的補充,提高參合農民特別是貧困人群的受益水平。四是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正確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充分利用各種傳媒,讓農民充分認識合作醫療,使農民從『讓我參加』到『我要參加』的轉變,切實將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

  (三)協調有關部門,促進工作經費的落實

  經辦機構辦公經費不足,一直是困擾基層工作人員做好此項工作的結癥,做好此項工作關系到合作醫療制度能否健康、穩步發展的關鍵。因此,要通過協調政府、財政等有關部門制定標准,促進各試點縣經辦機構辦公經費的落實。

  (四)搞好人員培訓,提高『新農合』工作的管理水平

  落實好國家下達我省的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能力建設項目。要按照國家下達的建設項目管理方案,制定實施計劃,並嚴格組織實施,不斷提高『新農合』試點管理能力和決策水平。

  (五)加強『新農合』信息化建設,降低管理成本

  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建設於2004年開始在林口縣試點運行,通過兩年多來不斷改進和完善,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05年,『個試點縣已經購買了管理軟件,利用國家項目為縣、鄉兩級經辦機構配備了計算機、打印機等設備,實現了縣、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的電子化運行。今年新增的19個試點縣,利用中央財政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能力建設項目,為各試點縣、鄉兩級經辦機構裝備計算機、打印機等硬件設備,建議省級財政盡快落實軟件資金,爭取2006年底前,全省33個試點縣全部實現計算機網絡化運行。同時,繼續探索全省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大平臺的可行性,促進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