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電 黑龍江是資源大省,近年來,隨著這些城市資源逐漸減少,枯竭,企業的獲利模式和生態環境都成為緊迫而現實的問題。2月9日,省人大代表劉國中做客東北網談,就資源枯竭型城市應如何可持續發展問題與網友互動交流。
嘉賓介紹: 劉國中,鶴崗市市委書記
訪談全文如下:
主持人:黑龍江的13個地市當中,各類資源型城市就有7個.近年來,隨著這些城市資源逐漸減少,枯竭,企業的獲利模式和生態環境都成為緊迫而現實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舉措。今天非常榮幸的請到了鶴崗市市委書記劉國中,來探討一下資源枯竭型城市應如何可持續發展。首先感謝劉書記接受東北網談的采訪。
劉國中: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鶴崗這個城市因煤而生,因煤而繁榮,整個城市發展與煤炭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隨著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減少,鶴崗市民對未來城市發展是否也有一種危機感?
劉國中:鶴崗是一座煤城,從開發到現在有近百年的歷史,建市也已有60年,隨著煤炭資源的深度開發,我們將來面臨一個資源枯竭的問題,這是不能回避的。目前,鶴崗煤炭可采儲量有25.6億噸,粗略地估算鶴崗的煤還能開采60年到80年,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采礦的水平也會提高,這樣估計開采期會比60年長一些。60年後這個城市會怎樣?或者是煤盡城衰;或者是走一條轉型的道路,不單純地依靠煤炭,幾十年後,讓鶴崗成為一個綜合型的城市。我們希望走後一條路。如果走後一條路,就必須現在開始著手,60年的時間,其實對於一座城市的轉型並不太長,我們時時刻刻抓緊,趁著我們現在還有煤可采的時候,抓緊采取措施,強力推進城市轉型。
主持人:您設想一下,如果現在鶴崗就已經沒有煤炭資源了,鶴崗這個城市會怎樣?
劉國中:那就非常可怕,煤炭在鶴崗的重要地位,佔我們財政收入的40%左右,礦區人口佔整個城市人口的1/2左右,如果說現在煤炭就已經枯竭了,就意味著這40%的稅收沒有了,更可怕的是意味著城市人口有一半將沒有生活來源,那太可怕了!
主持人:今後鶴崗市在城市發展的定位方面怎麼考慮?
劉國中:簡單地說,就是要由一座高度依靠煤炭來發展經濟的城市,變成一個綜合型的經濟城市。這種轉型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也是這次人代會上我們強調的自主創新。
主持人:為什麼說必須依靠創新?
劉國中:因為我們這樣一個資源型城市要想實現總量的擴張,離開了科技,離開了創新,那只能是那種自然經濟緩慢發展,效果不會很好。這種自主創新非常有利於提高我們的經濟運行質量,改變以前粗放型增長方式的局面。有利於經濟結構的整體攀昇。我們在轉型當中始終要突出自主創新的主線。劉國中:要做好幾篇文章,首先還是要做煤的文章,有兩方面,一個是提高采掘業的技術水平,減少事故,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回采率,延長資源的可能利用時間,這就是剛纔說的60年、80年。第二,更重要的是做好煤炭精深加工這篇文章,由單純的采煤、賣煤變為發展煤轉電,發展煤轉焦,發展煤轉氣,發展煤化工,靠煤炭的精深加工來提高它的附加值。在『十一五』期間我們規劃了一批項目,比如60萬噸的鶴崗電廠二期工程、200萬千瓦的鶴崗電廠三期工程、60萬噸合成氨、104萬噸尿素化肥項目、120萬噸的甲醇項目、焦炭項目、煤焦油項目等等,都是要圍繞煤來做文章。第三,做好綠色食品這篇文章。鶴崗也是我們綠色食品的生產基地,我們自己有兩縣一區農區之外,還有農墾總局的寶泉嶺分局也在鶴崗,農業的生產基礎和條件很好,下步我們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這篇文章。有200萬頭生豬屠宰線,我們為它配好套,搞好基地建設。再有發展奶牛,搞好一千噸的乳加工項目,還要搞好20萬噸玉米酒精項目等等。第四,要做好對俄科技經貿合作的戰略昇級,現在的基礎已經確立,我們同俄羅斯猶太自治州一直有著非常好的合作基礎,下一步我們要利用這個基礎,向俄羅斯腹地延伸,鞏固我們在資源開發、產品加工,房地產開發等這樣一些合作的成果和優勢,進一步地向腹地挺進。同時我們還要加強口岸設施建設,增大通貨能力,增加人流供給,提高貿易額。第五,我們要做好旅游業、醫藥產業、新型建材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等,爭取通過『十一五』期間紮實的努力,能夠讓資源型城市轉型邁開堅實的步伐。一個城市的轉型短短的五年時間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十一五』期間確實是一個轉型重要機遇期。說它是機遇期就是因為現在國際能源市場持續看好,這一段時間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能源型城市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如果抓住了,可能就贏得主動,如果說喪失了這個機遇,那可能就會全面地陷入被動。
主持人:鶴崗如何借助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這個契機加速發展?
劉國中:東北老工業基地現在已經起步,也有一攬子的政策措施,對於鶴崗來說,資源型城市轉型也好,老工地基地振興也好,都是在這樣一個背景框架下面來謀劃設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首先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政策環境,也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市場環境,對鶴崗來說主要是要借東風,因為這個老工業基地振興具體到這幾個煤城來說就是轉型,它是一回事。具體到我們這樣的城市就是轉型,如果比較好地實現了轉型,那就是振興。
劉國中:世界上轉型比較好的城市就是美國的休斯敦,它是一個油城,油沒有了以後,現在是航天城,向著高新技術、高科技這個方向發展,它利用了多少時間呢?其實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就已經開始了,現在是經歷了50年左右的時間,已經徹底轉型了。像我們自己國家,比如四個煤城裡邊,結構調整比較早的就是雞西,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當時大力進行結構調整,事實上就是我們講的經濟轉型,他們已經開始動作了,經過這20年的努力,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但是現在提起雞西,大家都會清楚它仍然是煤城,所以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需要一屆接一屆的努力,甚至是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認准的目標不能改變,不能動搖,而且現在是最好的時間。
劉國中:我認為不要一說到資源型城市轉型,一定跟煤沒關系了,一定跟石油沒關系了,不是這樣,現在大慶轉型已經開始了,而且步子邁得很快,恰恰就是要做油的文章,像我們煤城就是要做好這篇煤的文章,怎麼實現深加工,怎麼提高它的附加值,怎麼擺脫單純靠挖煤、賣煤來維持一個城市,煤還可以用,60年到80年,到了沒有煤可用的時候,希望這個城市的經濟可以進入一個比較良性運轉的狀態,這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真實內涵,對我們來說我們是這樣理解。因為現在不是說資源已經枯竭,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可用。
記者:您的觀點是不完全拋棄資源,而是利用科技創新來做一些新的文章,那麼在科技創新方面,鶴崗要做哪些工作?
劉國中:現在最最要緊的是要更新人們的觀念,現在恰恰是在這些傳統產業上面,在這些落後的產業上面,人們認為沒有什麼可以創新的,沒有什麼可以自主創新的,就是挖煤,幾十年這樣挖過來了,這恰恰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越是在這樣的傳統產業,越是在傳統產業比重比較大的城市、地方,越是需要強調自主創新,就是要通過創新來改變這種傳統的、落後的狀況,擺脫那樣一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減少浪費,減少污染,減少事故。這是我們必須應該更新的觀念。要讓這種觀念成為我們的執政理念,甚至要讓它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一提起發展,首先我們要想到創新,要是到了這一步,那大概就說自主創新的觀念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了。第二,還要解決一個我們能不能自主創新這樣的問題,一提起創新,大家首先都想到高新技術,美國的技術,歐洲的技術,事實上不見得,有些東西就是一些小改小革,發展起來就不一樣了,一個傳統的產業就有了生機,比如說幾年前搞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用於傳統產業很快就做起來了,當時的斯達紙業,利用信息化管理,無論是消耗的下降,無論是效率的提高,還是整個效益的提高,非常明顯,我們關鍵要有這樣的意識,關鍵要行動起來,有些東西可以從容易的開始,從易到難,從小到大,關鍵是我們要敢於創新,要行動起來。現在我們首先還是要人們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在管理者的思想觀念中,樹立起這樣一種創新的意識,我們現在已經做的一些工作,比如說剛纔說到了這些項目上,我們現在上一個項目,和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過去我們在這裡閉門造車,編制可行性報告,自己在這兒編,現在不是了,現在都是非常科學的、現代化的手段,包括國內比較看好的科研院所機構,我們請他們來做,這個本身就提高了項目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它的創新水平。項目要這麼做,今後的管理也要努力爭取這麼做。
主持人:最近上演了一部大片,叫《神話》,那裡面不斷有時間和空間的轉移,現在我們設想利用這種手法,把時間推到60年、80年以後,你認為到那個時候鶴崗可能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劉國中:這個問題我真思考過,大概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最可怕的,就是我們剛纔講的,煤盡城衰,到時候這個城市就只能靠農業生產來維持了,鶴崗還有一千萬畝的耕地,有六百幾十萬畝的林地,靠這些資源來維持人們簡單的生活,鶴崗只有110萬人口,溫飽是可以維持的。但是那是一種低層次、低水平的溫飽,那個城市發展是沒有前途的,那是最可怕的一種結局。第二種是一種好的結局,我們現在設想的一些東西,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得以實現,那麼鶴崗就徹底地擺脫了單純依靠煤炭來支橕的被動局面,也擺脫了一說發展,就是要有浪費,就是要有污染,甚至就是要有事故,擺脫了這樣一種局面,提高了它的科技含量,提高了整個城市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城市發展中間形成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的級別、層次提昇了,完全步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進入了一個理想的狀態。還有第三個狀態就是介於兩者之間,工作也做了,項目也完成了。我們鶴崗的班子也好,我們鶴崗的人民群眾也好,建設者也好,繃緊弦,現在就紮紮實實做好轉型的工作,無論是第三種狀態還是第一種狀態,我認為都不是最理想的狀態,最理想的狀態是比較順利地實現它的轉型,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工作要持之以恆,現在大家都認帳,這個東西看准了,乾這些東西是對的,關鍵是要把它乾成,這也就是胡錦濤總書記說的這幾句話,首先要振奮精神,因為我們已經取得了這樣的成績,沒有理由妄自菲薄,現在要振奮精神,第二要同心同德,不能一會兒一個調,變了人就變了招了,這不行。第三要清正廉潔,你如果離開了清正廉潔,老百姓不聽你的,他不跟著你乾,力量就沒有了。第四更重要的是真抓實乾,狠抓落實,所有的這些藍圖離開了乾都是廢紙。(記者:李越峰 張丹 攝像:王巍 視頻編輯:曲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