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9日電 (記者齊昊) 參加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的佳木斯代表團代表趙如功說,積極處理不良貸款讓銀行企業輕裝上陣,纔能推動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佳木斯市是國家早在『一五』、『二五』時期投資建設的老工業基地。國有工業起步較早,發展歷史較長,老國有企業多,五十年代以前建廠的企業多達21戶。目前全市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49戶,資產總額144億元,負債總額137.3億元,資產負債率95.3%。佳木斯市市屬203戶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69.4億元,負債總額高達71.1億元,資產負債率102.4%。金融債務總量34億元,其中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一家就有24億元,信達資產管理公司0.92億元。
截至2005年10月,佳木斯市4家國有商業銀行機構不良貸款餘額363194萬元,佔4家國有商業銀行機構信貸總規模的49.47%。這些不良貸款給企業和銀行經營均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面對這樣的狀況,銀行企業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
銀行方面:按理論推算,佳木斯市國有商業銀行可疑類貸款尚有10%-70%的可盤活空間。損失類貸款則已經是『空心化』貸款,根本無法收回,只能依靠商業銀行采取內部核銷的辦法進行處置。但商業銀行常規核銷呆(壞)賬能力有限,對符合核銷條件的呆壞帳貸款,嚴格履行核銷手續,時間很長。全市損失類貸款佔總額的三分之一還強,按常規核銷辦法至少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從全市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看,政策性因素導致的不良貸款佔全市不良貸款的64%。如承擔『七五』、『八五』重點建設項目、『清理三角債』等都佔壓了大量貸款。以工商銀行為例,國有企業不良貸款佔國有企業貸款總額的63%,佔工商銀行全部不良貸款的82%。佳木斯市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全市不良貸款70%左右集中在工業企業,如佳紙不良貸款就高達8.47億元,佔其主辦行工商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的近三分之一。國有企業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由於企業辦社會、政企不分、自我積累不足和市場應變能力弱,經營機制不活,大多數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難以維持,大量不良貸款更使本已不堪重負的國有企業經營雪上加霜,積重難返,至使企業經營和銀行資產盤活同時陷入僵局。
企業方面:不良貸款已嚴重制約了企業改革發展。一是嚴重影響招商引資。二是安置職工與償還債務存在矛盾。三是由於企業銀行信譽等級差,難以得到銀行支持,影響了新項目建設,制約了佳木斯市工業經濟發展。
針對佳木斯市轄內不良貸款的實際情況及風險程度,趙如功提出了建議:
一是進一步深化老工業基地金融政策,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進行再次剝離核銷。
多年來,金融部門為支持企業發展投入了大量信貸資金,特別是政策性貸款已經形成呆帳,無法盤活。僅對佳紡、亞麻、聯合收、合林家具、電視機廠等10戶企業統計,貸款餘額高達29.86億元,佔全市貸款總額的15%左右,已核銷、剝離15.94億元。但目前仍有13.92億元貸款被壓死,銀行機構根本無力盤活消化。對這類不良貸款進行『手術式』的一次性剝離核銷。
二是政府與各資產管理公司配合,從優從低處置銀行不良資產。對已經剝離到各資產管理公司的貸款,鑒於其影響企業改革,建議對抵押資產進行重新評估,打折出售,降低銀行不良貸款受償率,讓利於企業,既有利於引進戰略投資者,也最大限度地盤活銀行不良資產。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應優先向原企業出售,以利於企業改革。
三是支持民營資本並購重組國有資產,在推進國有企業改制中實現『多贏』。只要符合程序要求,合規合法,可采取債權、股權或實物等各類非現金資產的多種形式,擴大處置范圍,重點面向民營企業出售、轉讓銀行不良資產,實現『多贏』。
四是提高國有商業銀行呆帳准備金比率,建立呆賬核銷資金補充機制。國有商業銀行呆賬准備金實行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對老工業基地的銀行呆賬准備金提取及不良貸款常規核銷采取傾斜政策,使其核銷資金變為再生資金,提高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常規處置不良貸款的能力。對金融風險高特別是不良貸款比例高的地區,放寬政策性破產政策限制,使一些負債高的小企業實施政策性破產,為重組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