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0日電(記者 高長利)1995年7月,呂桂林任慶安縣同樂鄉同發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同發村一個『老大難』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負債總額高達122萬元,其中高息抬款本金達70多萬元。村務管理混亂,各種承包合同兌現不了,乾部工作開展不下去,黨員沒信心,群眾散了心。在呂桂林的帶領下,經過黨支部一班人的不懈努力,同發村在六年時間裡,不僅摘掉了貧窮的帽子,而且成了擁有270萬元集體積累、50多萬元銀行存款的富裕村。
完善制度 規范乾部行為
呂桂林任村支書時,村『兩委』班子軟弱、村集體債臺高築,黨員對支部不信任、群眾對發展沒信心,支部工作難以開展。為改變這種面貌,呂桂林從完善制度建設、樹立班子形象、強化管理上入手,對村乾部『約法三章』:不准公款吃喝、不准租乘小車、不准以權謀私偏親向友。為發揮帶頭作用,他和村乾部共同遵守約法,出差開會就騎自行車,冬天時臉都凍壞了。
接下來,呂桂林著手制定其他規章制度。可是村民對新班子並不買賬,班子成員就分頭深入農戶調查,耐心做思想工作。先找黨員談心,爭得黨員支持;再找一些有威信的村民代表做工作,取得他們的信任。經過班子的共同努力,村民逐漸對新班子恢復了信心。村裡終於成功地召開了黨員群眾大會,選舉出了61名村民代表。呂桂林抓住時機,召開村民代表議事會,闡明新班子工作設想,讓群眾提意見,並制定完善了同發村土地及五荒資源發包制度、農戶欠款回收制度、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機車管理制度、兩工一車提取使用制度、集體資財管理制度、招待費管理制度、財務審批制度和村規民約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經村民代表議事會討論後付諸實施。同時,他還健全了村黨支部內部的各項規章制度,使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村務管理終於走上了規范化軌道,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了增強。
實施『三清』 理順經濟關系
針對村抬款多、債務大、管理混亂的現狀,呂桂林覺得癥結在於經營管理混亂。為此,他大膽地實施了『三清』,向混亂的村務管理開刀。第一刀砍向以權謀私的村乾部。為了使『三清』工作能開好頭,他從親友那裡借了10萬元,兌現村裡欠農戶的糧款。對全村土地進行實測,重新修訂原來存在的不合理承包合同,徹底清理土地資源。全村用了二十天時間,全村所有地塊全測量一遍,共清出不合理承包地6000多畝,全部競價發包出去,當年就多收56萬元承包費。僅此一項收入,村裡用兩年時間就還清了債務。
呂桂林又把目光瞄上了侵佔村集體利益的人身上。村裡的機車承包給了個人經營,翻地向群眾收錢,材料費在村裡報銷,但承包費一分不交,幾年下來累計欠村裡承包費4萬多元;村裡魚池承包給個人多年,但一分錢的收入也未收到。為此,呂桂林解除了與這些承包者的承包合同,理順承包關系。通過規范這兩項合同管理,村集體年增收7萬元。至此,全村債務問題迎刃而解。
開發荒原 積蓄發展後勁
還完了債務,呂桂林開始謀劃同發村的發展。同發村的『五荒』資源比較多,過去由於管理不善,沒有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經過實地踏察和反復研究,呂桂林感到同發村要想有更大的長遠發展,必須在開發資源上下功夫。
呂桂林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了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對宜農荒地和低窪易澇的中低產田進行了開發改造,發展水田面積2500畝,全村年均增收可達50萬元。為開發利用荒山荒坡,1995年,同發村利用溝坡、荒山和道邊空地,共栽種林木9000棵,並在300畝荒山上植樹20000棵。現在,80%的林木已經成材,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為子孫後代積累了財富。村內荒水荒草資源豐富,發展畜禽養殖和養魚有很大的優勢。呂桂林通過抓大戶、搞精養等措施,使村裡的畜牧業和漁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全村畜禽和漁業養殖大戶已發展到10戶,畜禽存欄達13000頭(只),養魚水面已達到200畝,其中精養面積達30畝,此項年均可增收15萬元,人均增收60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不僅使群眾得到了實惠,增加了收入,而且為村域經濟的長遠發展積蓄了後勁。
造福百姓 凝聚民心一片
『為群眾造福,群眾就會擁護你、支持你。』呂桂林始終牢記這個理兒。村裡的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呂桂林開始考慮興辦公益事業,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1996年之前,同發村的劉玉屯一直沒有電,100多戶農戶過著沒有電燈的生活。呂桂林多方籌措5萬元資金,架設電線,這個屯的村民終於告別了煤油燈。1997年,村裡投資20萬元,對全村的低壓線路進行了改造,保證了農戶的用電安全。同年,村裡出資修建了兩座永久性橋涵。為節省資金,呂桂林和村屯乾部義務出工,帶頭下到3米多深的溝內下涵管,渴了喝涼水,餓了吃面包,老呂打著『吊瓶』堅持在工地上。一連乾了兩個多月,橋建成了,鄉親們親切地稱這兩座橋為『乾群連心橋』。近幾年,村集體購買涵管千餘節,投資20多萬元修建砂石路,實現了村屯道路砂石化。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頭幾年,村裡的經濟狀況盡管不好,但每年都投資15000元,改善辦學條件。2005年,又投入近萬元為學校修鋪甬道、栽花種樹、搞環境建設。如今,村小學已成為市級標准化小學。為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1998年村裡投資6萬元安裝路燈8盞,建起了『不夜街』。早晚農閑時間,呂桂林就組織村民上街扭秧歌、跳舞。現已形成習俗,村民們一天不活動,還總覺著差點啥似的。
多年來,呂桂林堅持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呂桂林連續數年被縣委授予『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稱號,村支部被評為『五個好』村黨支部標兵。2001年,組織上任命呂桂林為鄉黨委副書記,可是他捨不得眾鄉親,找到組織要求兼任村支書,他決心帶領村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再創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