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2日電 據哈爾濱市環衛部門統計,今年春節期間,哈市居民生活垃圾產量比平時增加了50%,環衛工人日清理垃圾量達到5000餘噸。除鞭炮碎屑外,春節期間的『過度年貨』、禮品的『過度包裝』,成為節日垃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近日記者客串一回『破爛王』,對哈市市民的節日垃圾進行了一次盤點。
生活方式變了忙年習俗不改
家住在道裡區光華小區的鮑大叔心疼地將半箱橘子、兩袋凍餃子、10來根糖葫蘆扔到了門外,這已經是他春節期間第三次清理陽臺和冰箱裡的『過剩年貨』了。
鮑大叔家只有老兩口,平日裡食品裡都是吃點買點,可是過年不同了,老兩口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忙年貨。鮑大叔說過年了孩子們都回來,必得准備點『好嚼谷』。橘子、苹果、梨、橙子這些水果都成箱地買,孫女愛吃的糠葫蘆一氣買20根兒,刀魚、排骨、羊肉片全部搞『批發』,老兩口還提前包了1000個餃子,蒸了三大鍋包子、饅頭……
但是這些精心准備的『好嚼谷』,兒孫們並不買賬。放在陽臺上的凍餃子很多都已經開化粘在了一起,專門為孫女買的糖葫蘆孩子一共就吃了兩個,更別說老兩口精心烹制的魚、肉、海鮮,大多也都成了倒掉的垃圾。鮑大叔對記者講,過年期間本來想著兩個兒子都帶著媳婦、孩子回家來,食品消耗肯定要大,但如今年輕人春節裡還要搞些聚會,還要出去滑雪休閑,沒在家裡吃上幾頓飯,小孫女更是嚷著吃肯德基、麥當勞,對奶奶的手藝不感興趣。
如果說『辦年貨』是老習俗的話,那麼這個老習俗也是因為過去一到春節,商店不開門,飯館全休息,你不把年貨備齊了,過年你就沒吃的。可如今除夕夜飯店備有年夜飯,大年初一超市就開門迎客,吃啥用啥全不用愁,成堆買年貨的老習俗真該『下崗』了。
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年貨未入口,先進垃圾箱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造成這種怪現象主要是由『三亂』造成的。一亂是亂購,鮑大叔就是典型的亂購者,水果成箱扛,魚肉成袋進,不管需要不需要,更不論吃得完吃不完,先搬回家再說。二亂就是亂送,東北人豪爽『好臉兒』,走親訪友、串門拜年絕不能空手,大包提、小包拎,年長位高者,家家都是年貨堆得到處是。三亂就是亂扔,年貨多了,合口味的吃一半扔一半,不合口味的、低檔的、一時用不上的,便一扔了之。
年貨過度包裝『美麗垃圾』泛濫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我們不會包裝是一種落後,那麼如今我們的過度包裝同樣也是一種落後。』針對目前禮品的過度包裝現象,黑龍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曲文勇如此形容。
長假最後一天,記者在河松小區一樓道內的各家門口,看到即將被當作垃圾收走的各類包裝———金屬制的內衣盒、木制的絨衣盒、木板加錦緞制的海產品(乾貨)包裝等等,無不精美高檔。
9日記者在道裡區經緯三道街與北安街交口處一垃圾轉運站前撿到一個西洋參含片禮品盒,長35cm、寬29cm,打開盒子,內飾是用泡沫做襯墊,並包有高檔紅色錦緞,做工精細。在中央大街的寶豐藥店內,記者找到了這種浙江產的西洋參含片,它的實際內容只是兩小袋12片含片,放在手裡一把都抓不滿。
白酒還是那種白酒,可如今一定要裝入精美的錦盒裡纔行;水果還是那種水果,現在也一定要有精美的果籃做襯。針對中秋節月餅的過度包裝,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頒發了強制性的『縮水』標准,但是目前過度包裝已不僅僅局限的在月餅上。煙、酒、茶、化妝品、保健品、食品……很多商品都存在著『珠』與『櫝』嚴重不成比例的現象。而環衛部門統計,在生活垃圾中各類包裝物已佔到固體廢物的15%。
曲文勇教受指出,豪華過度包裝現象反映了目前社會普遍存在的節約消費意識不足,以及迫於人情、面子的奢侈、浪費型消費行為的流行。正是消費者對商品尤其是禮品型商品高檔化、體面化的消費追求,纔使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裝上做足『花樣文章』。所以只有根除了豪華、奢侈、浪費的消費意識,纔能鏟除過度包裝生存的土壤。
『年年有餘』口彩好『年年浪費』不應該
成串的葡萄、整個的苹果,沒開封的過期啤酒,孩子用過的還剩下大半的寫字本……這些東西記者不能准確估價,但有4盒過期的『咖哩牛肉』,是記者自己也經常在超市購買的,每盒6.50元。2月8日清晨,記者在道裡區康安小區8號樓前與這裡的樓道清掃工康偉國會合,並從他當日收集來的居民生活垃圾中發現了上述物品。
專門負責為道裡區康安小區8號樓、9號樓清掃樓道的雙城人康偉國就是靠這8個單元160多戶居民的生活垃圾來養家糊口的。小康告訴記者清掃樓道他每個月的工資是300元,可他從垃圾裡得到了實際收入還要高於這300元的固定工資,逢年過節還要更多。小康家的大米、飲料、蔬菜,孩子的筆、紙,老婆穿的鞋,他都從垃圾裡撿到過,而易拉罐、廢紙箱更是他可以直接『變現』的好東西。據了解,專門為居民樓道打掃衛生的『破爛王』很多都是靠回收居民們的『精品垃圾』來增加收入的。
不可否認,從居民的『高質量垃圾』中可以體現出國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但與此同時也映襯出目前市民中已形成一種『無意識揮霍』現象。很多市民都有『過期食物不能食用』,『飯菜要每頓都吃新鮮』的衛生保健意識,但與相輔相成采購時要有計劃,做飯前應提前估算的習慣卻沒有養成。社會學專家指出,很多市民對自己『隨手間』的浪費根本沒有意識到,單純地認為『買兩只龍蝦,吃一只扔一只』纔是浪費。殊不知這種浪費畢竟是少數,而以大多數國民為基數的這種『無意識揮霍』纔是最可怕。
附:
記者在采寫這篇報道的同時,對道裡區光華街55號某單元的10戶居民進行了調查,10戶居民中除兩戶無人,其餘人家都認為目前浪費現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結果如下:
201室:大年初一扔掉半個生日蛋糕、半個西瓜(已變質),初三扔掉兩個豬手、半箱苹果(已變質)。
202室:除夕年夜飯扔掉一半,扔掉一箱過期青島啤酒。
301室:一箱橘子(保存不當凍了),更換的一對沙發,兩袋元宵(保存不當開化了,並且是不喜歡的品牌)。
401室:三袋凍餃子(保存不當開化了);西蘭花、蒜薹、黃瓜、苦瓜等蔬菜(保存不當爛掉了);少許熟食。
402室:一箱大米(去年陳米,已經有新米了,陳米無處消化)。
501室:一捆香腸(約一斤左右,已變質),三箱果汁飲料(放在陽臺上凍了,影響了口味)。
502室:一箱純牛奶(過了保質期)。
602室:嬰兒奶粉三袋(過了保質期),嬰兒米粉一盒(過了保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