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2月14日電 今年86歲高齡的老新四軍李惠民老人和他87歲的妻子項平,即將迎來他們的結婚60周年紀念日。這對攜手走過諸多風雨的老人至今仍記得,當年的驚鴻一瞥成就了他們60載風雨同舟的真情……
革命浪潮促成千裡姻緣
李惠民1920年出生於河南省堰師縣,項平1919年出生於浙江寧波半浦鎮。如果沒有抗戰的烽火,沒有動蕩的時局,他們可能會生活在各自的出生的土地上,像兩條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集。然而隨著中國大地革命熱潮愈演愈烈,這兩個相隔千裡的年輕人,先後投身革命,隨著革命的浪潮越靠越近。
1936年,正在讀中學的李惠民參加了『一·二九』運動,他放棄了學業偷偷離家和同學們奔赴延安,開始了他的革命歷程。此時,遠在浙江的項平家中經歷著巨變,父親因與資本家發生矛盾被辭退,使原本勉強維持的家庭失去了生活來源。1938年,是項平人生的轉折點,她的父親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病逝,她不得不帶著弟弟到辭退她父親的工廠打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她的老板是她的親姨夫。工廠裡殘酷的剝削、高強度的工作激起了項平的反抗。1941年,項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她作為工人代表組織了五和紡織廠的大罷工。罷工勝利後,她被自己的姨夫開除了。
驚鴻一瞥成就『鑽石婚』
1943年,被調到山東新四軍第七師工作的李惠民到機關辦事。剛進機關大院,他回頭看到了一個梳著辮子的身影,給他留下極深的印象。他立即向身旁的戰友打聽這個大辮子姑娘,戰友向他介紹了項平的基本情況,還承諾幫忙撮合。沒過多久,李惠民在路上再次遇到項平,他偷偷將戰友寫的紙條放進了姑娘背的竹筐裡。當記者問到第一封『情書』的內容時,87歲的項平笑著說早已不記得了。然而不久項平就被調離,直到1946年,二人在山東曲阜重逢。這一次,他們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此時,他們一個是團級乾部,一個是營級乾部,經組織批准,他們開始籌備自己的婚禮。由於當時條件比較艱苦,倆人的積蓄只有2塊錢,他們請幾個要好的朋友吃了頓飯,就開始了他們60載的婚姻歷程。
轉戰南北最終紮根冰城
婚後,這對年輕夫婦過著聚少離多的日子,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二人被安排到南京工作,他們這纔安家落戶。1954年,按照上級指示,李惠民和項平夫婦從南京調到哈爾濱工作,從此,哈爾濱就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建國初期,北方的生活環境比較艱苦,然而李惠民和項平這對南方人對東北的氣候適應得很快。談起當年的艱苦環境,項平笑著說,北方很好,雖然屋外很冷,但是屋裡暖和。只是剛到哈爾濱時吃不到新鮮蔬菜,但她很快就喜歡上了東北的地方菜,酸菜和土豆都是她喜歡吃的。項平說,這幾年日子越來越好,她也回過幾次上海,但感覺自己在北方生活多年,已經不習慣南方的氣候,在南方住幾天,就想回家,回哈爾濱。
少年夫妻漸成老來相伴
經歷了戰爭風雨,走過了歲月變遷,如今,二位老人早已經離休在家,家裡四世同堂,非常熱鬧。他們的家人說,二老的生活非常有規律,項平老人每天都堅持出門鍛煉,兩位老人每天都通過收音機收聽廣播。現在家人考慮比較周詳,盡量把兩位老人的生活安排好。此外,政府每年都安排二老體檢,有醫院定期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有時醫生還上門為老人檢查身體,二老的日子過得很舒心。抗戰勝利60周年時,政府為兩位老人分別頒發了一枚紀念章,兩位老人對紀念章都很珍惜。
2月16日,是兩位老人結婚60周年紀念日。很多人關心二老如何慶祝這一特殊的日子。項平老人說,他們結婚時沒有照過結婚照,這麼多年來,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和各自的生日都很少過,但孩子們總張羅為他們慶祝。最讓人開心的是,為了慶祝他們的『鑽石婚』紀念日,他們在外地的晚輩都返回了哈爾濱,如今家裡四世同堂,過年時有二十多口聚在一起,非常熱鬧。看著他們的子女在各自的工作領域裡有了成就,孫子孫女也很有『出息』,兩位老人對此都很欣慰。
人們都說『情比金堅』,60年人生風雨鑄就的真情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鑽石雖然珍貴,可一甲子共患難的真情更加難得。兩位老人相隔千裡走到一起,相攜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盡管現已步履蹣跚,可他們依然堅定地朝著幸福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