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4日電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五名黨員團結在一起,共同幫助一名貧困學生,通過扶貧、扶志、扶技、扶業等辦法,幫助學生家庭脫貧……這就是由雙鴨山市尖山區教育工會開展的『教師五幫一』助學解困工程。活動中廣大黨員、乾部、教師積極參與,確保了學區內貧困生無一人輟學。從小到幫買文具盒、鉛筆,大到幫找工作、幫資金、幫技術,『5+1』已成為新的黨小組代名詞,在校園裡、教師中、學生間廣泛傳頌。人們都說:學校真好,不僅管學生,還管家庭。據不完統計,尖山區教育系統共有850多名教師與170多戶貧困學生家庭結成幫扶對子,系統內共減免學雜費4萬多元,教師為貧困學生捐款15萬多元,捐文化用品、生活用品折合人民幣4萬多元。
馬鞍山小學的王鍵銘是一名特困家庭學生,父親早逝,母親下崗失業,母子相依為命,外無經濟收入,內無親友幫助,幾度面臨失學危險。『五幫一』活動開展後,學校五名教師幫扶小組與王鍵銘結成幫扶對子,一方面幫助他減免學雜費,送生活、學習用品,另一方面五位教師每人拿出500元錢,幫助他家建起豆腐房,使這對孤兒寡母過上了幸福生活。
像這樣的幫扶小組市建國小學就有9個,16名黨員,45名教師共同為200個貧困學生編織了『助學網』。特別是這所學校的校長、書記以身作責,主動與貧困學生結『親戚』,並通過找工作、幫資金等方式,使一大批面臨失學的孩子又重新走回了校園。
市第八中學李萍幫扶小組的五名教師黨員,主動幫助王喜彬家發展蔬菜種植業,教師與學生家長共同參加田間管理,共同研究種植技術,親親熱熱尤如一家人,不僅孩子的困難解決了,而且家庭的貧困問題也不存在了。
像這樣的『5+1』小組一個又一個,像這樣的小故事說也說不完。弱勢群體幫扶歷來是個難題,但『5+1』的實踐給了答案。幫的東西很『少』,少到一支筆,一個本;幫的能力很『小』,小到小吃部、修鞋攤、賣盒飯;幫的水平很『低』,千八百元,初級幫扶。但是被溫暖的人多,效果大,積跬步以致千裡,一件實事做到底的『孺子牛』精神可佳,黨員的先進性不正體現在這一點一滴的真實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