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5日電 衣學生擔任雙鴨子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一直以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為己任,帶領廣大農民以市場為導向,拓寬門路,走棚室經濟發展之路,使全村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村民走上了富裕道路。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種植業結構
雙鴨子村人多地少,村民普遍存在著安於現狀、老守田園的思想,要想讓村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個臺階,衣學生認為必須讓村民拓寬思路、解放思想,進一步搞好農業生產結構調整。
2000年,衣學生帶領村乾部經過認真的市場調查,了解到甜瓜在我省市場有一定優勢。隨後,他組織人員到遼寧進行實地考察,並對考察結果進行了反復研究和詳細論證,決定引進這一有科技含量的精品農業項目。當時,村裡有個別人對這個項目持懷疑態度,他就深入農戶,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引導他們增強市場經濟意識。經過他的說服、引導,有28戶農民決定參與這個項目。
說乾就乾。衣學生帶領村支部班子自籌10萬元啟動資金,其中他個人就投入5萬元,並從當地信用社貸款10萬元,又在縣委和扶貧辦的支持下,獲得項目扶持資金3萬元,解決了缺少資金的困難。為了把住技術關,他特意從遼寧請來3位農藝師,簽訂了3年合同,住在本村負責技術指導。在一切准備就緒後,村委會商討決定,統一調整土地75畝,建立起了44座瓜菜生產大棚。
加大力度,把致富產業做活
為了確保棚室瓜菜生產得到快速發展,早日成為雙鴨子村致富的主導產業,他召開村兩個班子會議,研究決定加大力度,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同時成立了雙鴨子村瓜菜協會。2001年,在村集體經濟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村委會決定對種植大棚甜瓜的農戶實行優惠,每畝地免收150元承包費和其他費用,以解決瓜農生產中的實際困難。村裡又對該項目增加投入5萬餘元,從調整土地,到建成育苗棚,再到大棚秋整地,都給予獎金上的支持,為棚室瓜菜生產營造了良好環境,扶持了致富項目的健康發展。
為了更好地發揮協會作用,拓寬甜瓜銷售渠道,建立銷售基地,他帶領技術人員多次前往雞西、牡丹江、佳木斯、紛芬河、同江等地了解市場行情和銷售情況,僅用15天時間就完成了全部銷售任務,並取得了可觀的效益。
鞏固擴大致富項目,擴大精品農業規模
2001年,44座800平方米大棚,每座收入在7000至9500元之間,而在甜瓜生產結束後,大棚下茬又可以種植尖椒或油豆角,每個棚收入在2000至3000元左右,平均每座大棚的兩茬作物收入在1萬元以上,是種植大豆收入的60倍。僅此一項,全村當年戶均增收750元,人均增收180元。如今,在雙鴨子村,村民們嘗到了種植瓜菜的甜頭,投入到這項生產中的人越來越多,村裡的瓜菜大棚已達到187座,人均收入保持在全鄉較高水平。
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雙鴨子村瓜菜協會在發展特色經濟、增加瓜農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中的作用是分不開的。現在,雙鴨子村瓜菜協會本村會員已經達到60名,鄰村的16名村民也加入到協會當中,村裡的兩名瓜農已成為明義鄉的甜瓜技術員。
通過幾年實踐,雙鴨子村的棚室瓜菜已獲成功。在該村的帶動下,全鄉13個村共建瓜菜棚室2086棟,全鄉直接增收1300萬元,人均增收500元。雙鴨子村棚室瓜菜已形成產、供、銷一條龍體系,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了統一整地、統一育苗、統一購銷、統一協調資金、統一技術服務、分散田間管理和股份投資的產業化雛型。
衣學生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艱苦奮斗,勵精圖治,理清了發展思路,農民增加了收入,乾群關系更加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