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5日電 佳木斯市創業行動開展以來,湧現出一大批影響力大、說服力強、有遠大發展前途的創業典型。認真總結他們創業的成功經驗,大力宣傳他們敢為人先、富而思進的創業精神,全方位展示他們的創業成果,讓他們成為人人敬羡的創業明星。通過他們的典型示范作用和『明星效應』,給那些想創業,但又在等待觀望的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激勵,引導更多的民眾投身到創業中來。
佳木斯長海農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呂敏和徐長林夫婦,有著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市場意識,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不滿足於現狀,成功地實現了二次創業,為我市的創業者做出了榜樣。
呂敏和徐長林夫婦最初從經營一家汽車配件商店起家,經過10餘年的努力,有了90萬元積蓄的同時,對汽車配件行業從營銷到市場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2002年年初,呂敏決定發揮丈夫徐長林在農機專業方面的特長,開辦一家生產自己產品的機械制造企業。經過深思熟慮,他們一致認為,有錢應該辦實業,實現人生價值,不當守財奴,要當大老板,為地區經濟發展作貢獻。於是,他們投入到了緊張而又曲折坎坷的二次創業之路中來。
2002年3月,他們申領了營業執照,在離家較近的紅旗街租了一個120平方米的車庫,投入20餘萬元開始小量組裝研發農業機械用的發動機,針對聯合收割機中軸流效能低這一缺點,他們又投入大部分的積蓄來研發聯合收技術前沿的軸流滾筒技術。
研發新產品的困難可想而知,在兩年的時間內,他們經歷了多次失敗。每次失敗,面對的不僅僅是失敗的產品、孩子們的不理解、外人的冷嘲熱諷,更重要的是10餘年的90萬元積蓄都投入到了企業當中,但沒有得到任何回報。
正在他們感到無助的時候,向陽區委、區政府給了他們希望和幫助。經過2002年產品研發、2003年產品改造階段,軸流滾筒技術終於在2004年研制成功了,獲得了國家專利並可以批量生產。
激情孵化夢想,創業造就未來。回顧二次創業之路,呂敏和徐長林夫婦深深感到,創業難,發展更難,要想使事業取得成功,必須在選項上根據自身能力,量力而行,腳踏實地並且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企業要有良好的發展,必須上檔次、上規模,技術上要高起點,不能跟在別人後面走,遇到困難貴在堅持,往往失敗和成功在一條等高線上,越過這條線將是海闊天藍,一片光明。
在創業的大好時節,正是有志者盡顯身手的時候。1990年,剛剛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張志鵬,先後在上海冠生園、亞洲漿紙等國內和世界著名企業擔任銷售經理。創業的激情讓張志鵬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回到故鄉佳木斯,走上自主創業之路。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創業之初,張志鵬碰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不足。於是,他向生活富裕的父母求助,得到了支持。2002年年底,張志鵬用自己的積累和父母給的80萬元錢注冊創辦了好食捷食品公司。
經過努力,公司生產的『三丫』牌速凍水餃、餛飩很快就贏得了市場。企業經營的初期讓張志鵬小有成就,但更多的體驗是市場競爭的殘酷與無情。到了2003年下半年,面、油、肉等原料全面漲價,張志鵬的初期創業失敗了,這一年虧損了36萬元。
2004年春天,張志鵬痛下決心,放棄前期的大量投入和穩定的市場,轉型開發新產品,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先後到省城哈爾濱及南方幾個大城市,深入各大批發市場和超市搞調研,發現肉羹制品在我國國內屬於剛剛起步,其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最終,張志鵬決定生產速凍肉羹制品。
張志鵬南下廣州勸說家人,又向親戚朋友伸出了求助之手。在與家人促膝長談後,取得了他們的支持,采用房貸的方式又籌到50萬元資金。
由於市場定位准,產品質量好,市場開發力度大,2004年,僅半年時間產品已形成肉羹、肉丸、肉串3大系列20多個品種,覆蓋東北三省,並遠銷到京津地區。創業使張志鵬深深體會到創業的艱辛與選擇的陣痛。他堅信,有黨和政府做堅強後盾,有三江平原原料資源優勢做依托,有自己的人力資源、技術力量、市場網絡優勢做保障,企業一定會實現跨越式發展,一定會為佳木斯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同樣的二次創業,讓黑龍江龍沈電器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武長新的青春在激情中閃光。畢業於黑龍江商學院的武長新曾在佳木斯中省直機電設備供應公司做財務工作,1996年主動下海經商。
6年前,龍沈電器機械公司是以經營二、三類機電為主的一家經營性公司,曾先後為國內30多家知名機電廠家做黑龍江省、佳木斯地區銷售總代理。由於在經營過程中恪守『信譽第一,顧客至上』的原則,贏得了廠家和用戶的信任,使公司由一個小的機電經銷部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性公司,並先後在哈、齊、牡、大慶、沈陽、北京、常州、長沙、福州等地建立了銷售服務分公司,具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
但是武長新並沒有滿足現狀,還是想通過已有的資金積累來擴大經營規模,拓展經營項目。2002年,經過對國內市場的考察,發現制藥機械是一個非常有發展前景的行業。2003年,他先在哈爾濱市成立了制藥設備成套公司,進行藥機項目的前期開發和研究。
由於種種原因,武長新在大約七八個月的初期試運作過程中,耗掉了近百萬的資金,但卻收效甚微。在進退兩難的時候,他回到了家鄉佳木斯,發現由於佳木斯當時機械制造行業開工較少,許多原有機械加工制造企業的優秀人纔閑置起來,這是能給企業提供技術人員的來源。同時,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各項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也吸引了他,讓他萌生了把哈爾濱所有生產設備遷回到佳木斯重新建廠的想法。武長新在2004年年初正式將哈爾濱生產設備搬遷到我市的長安路鐵西小區,利用原有公司500平方米的庫房改建成現有的廠房,開始了新的創業歷程。
佳木斯新廠成立初期,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緊張,武長新以原有公司作後盾,通過靠親屬朋友籌集資金近400萬元。在市勞動就業部門的幫助下,很快招聘了十幾名懂技術會管理的優秀技術人員和近30名生產技術工人。由於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努力經營,公司取得了較快發展,中藥制丸機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四項『實用新型專利』證書。2004年共生產了20餘臺套制藥設備,產值達200萬元。2005年9月在哈爾濱召開的黑龍江省首屆創業與創業培訓成果展示會上,公司生產的產品成為展會亮點,許多客商紛紛要求訂貨,其中內蒙古、遼寧、四川等國內10個省市紛紛訂購。副省長王東華親臨佳木斯創業成果展區,對公司生產的中藥制丸機給予了高度評價。在2005年10月舉辦的第30屆中國制藥機械博覽會上,公司的產品遠銷新加波、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