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5日電 在促進林區經濟轉型過程中,伊春烏伊嶺區以實施綠色生命工程和富民工程為先導,找准生態建設和致富職工群眾的結合點,堅持生態、富民、調整『三優先』,為實現經濟快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去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1.823億元,同比增長10.1%;特色經濟增加值實現6416萬元,同比增長26.1%。
堅持生態建設優先,為促進經濟轉型提供環境基礎。這個區把生態建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的根本性基礎工程僅僅抓在手上,全面實施了『綠色生命』工程,加大了生態和資源保護力度。通過嚴格營林管理、『源頭』管理、林權林地管理、資源林政管理和對林政檢查站建設的加強,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辦法,並取得明顯成效。在營林方面,已連續兩年被評為省、市先進單位,一舉扭轉了落後局面。這個區還特別注重森林防火工作的創新,不僅實行了處級等領導乾部駐場包村責任制,還積極鼓勵農林交錯地帶的農民參與森林資源管護,這一做法,有效地解決了農林交錯地帶森林火災和林政案件頻發的『老大難』問題,並有效化解了林農間的諸多矛盾,形成了林農雙贏,共同保護森林資源的新局面。為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這個區還加大打擊力度,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毀林開墾林地行為,嚴肅查處資源林政案件,確保了施業區的完整及森林資源的安全。
堅持富民優先,為促進經濟轉型提供群眾基礎。這個區通過創新致富思路、拓寬致富渠道,優化致富環境三步走的方式,全面實施了富民工程。他們把發展職工自營經濟作為富民工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大力推進。按照資源狀況、立地條件和職工意願,劃定了發展生態畜牧業等五個特色產業帶,並幫助3000多戶落實了13個重點發展項目,使全區自營經濟形成了布局合理,重點突出,各俱特色,整體推進的發展態勢。又圍繞不同產業分別建立了肉牛良種繁育等8個示范推廣基地,提昇了自營經濟規模和水平。同時,他們設立職工自營經濟發展資金和林場職工創業基金、采取小額貸款,建立畜牧養殖服務中心,建立領導目標考核體系,成立局場兩級產供銷公司等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全力解決制約自營經濟發展『瓶頸』問題。這個區曾為產供銷公司提供300萬元資金,以保護價收售積壓在職工手中的黑木耳。去年,這個區職工自營經濟增加值實現7004.62萬元,同比增長18%,又有1168戶職工家庭通過發展自營經濟走上脫貧致富路,1403人實現了就業再就業。
堅持結構調整優先,為促進經濟轉型提供產業基礎。這個區采取加強項目建設、招商引資、開發亮點等多種措施,建成4萬平方米的天山馬鹿良種繁育基地,年可產食用菌、山特產品30萬公斤的現代加工廠;引進了韓國韓昌木業公司等五個項目來該區落戶,全年招商引資3954萬元,完成計劃的123.6%;通過積極運作,目前阿根廷鐵礦已開發建設,富強黃金礦正在協商爭取中,林海硅礦開發已進入儲量詳查階段。結構的調整,增加了就業崗位,可安置大量勞動力實現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