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厭學孤獨責任心缺失 心理專家為大學生"三病癥"會診
2006-02-17 10:03:0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7日電 在15~34歲的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殺成為第一原因。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出現危機:厭學孤獨責任心缺失。

  新聞背景

  在我國3.4億未成年人中,一定比例存在心理問題,並且大都沒得到及時解決。其中28%的學生存在輕度心理問題,3.9%是中度心理問題,0.1%存在重度心理問題。2002年11月,我國首次大規模自殺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每年有25萬人死於自殺,佔全國死亡人數的3.6%,而每年自殺未遂的人數達到200萬。在15~34歲的人群死亡原因中,自殺成為第一原因。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出現危機。

  據調查,黑龍江省大學生中,可能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25%,構成心理障礙的比例約為2%~5%。

  2月6日至8日,中國心理諮詢發展峰會在哈爾濱召開。來自『兩岸三地』及日本心理諮詢界最高水平的專家、學者,針對大學生中厭學、孤獨、責任心缺失等心理『病癥』進行會診。

  你的『心理復原力』有多大?

  -緩解壓力,亟待持續性的溫暖與鼓勵

  金宏章: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常委、省高校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工作部部長。其有關大學生心理諮詢的多項研究榮獲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接觸過無數案例。

  個案:2005年秋季,我省某校某系一名男同學決定考研。該生平素頗為內向,對考研並沒有充分的熱情和信心,只因看到周圍同學都在考,為了面子纔報了名。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復習,該生出現反常行為,引起同寢室人的警醒。一天凌晨3時許,該生起床爬上窗臺欲跳樓,被同學救了下來。經醫院診斷,該生已患精神分裂癥樣精神病。

  金宏章說,心理壓力每個人都有,關鍵取決於人化解壓力的能力。用專業理論講,就是『心理復原力』。

  金宏章說,學生從小所受教育和成長環境很關鍵。良好的家庭凝聚力和來自環境的支持可以使學生擁有良好的人格特質。而良好的人格特質,從心理諮詢的復健角度來看,可以通過再學習來獲得。

  金宏章說,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實實在在地來開展,『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是在學生寢室中發展心理聯絡員,在班級中設置心理健康負責人,在學生工作乾部中培養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把心理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

  金宏章說,幫助學生增進心理復原力有很多策略。學生要做的是,提昇溝通能力,學習了解他人的感受等等;學校要做的是,盡量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各項活動,教師應表現出關心、支持的態度等;家庭要做的是,家庭責任的分擔,良好的親友互動等等。舒緩學生的壓力,需要來自各界持續性的溫暖與積極關心。

  上網成癮的背後是孩子們的孤獨

  -大學生急需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樊富?:清華大學教授,博導,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素質培養、團體心理輔導與訓練、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乾預等。

  個案:去年12月4日,22歲女大學生丁丁失蹤。同學說,丁丁失蹤前,曾到外地去會一個名叫寶寶的網友。回來後,情緒非常低落。後來,丁丁家人在整理其物品時發現了她的日記,日記記錄她被迫失去貞操後悔萬分。經過警方調查,和丁丁見面的網友姓潘,只有21歲,他承認和丁丁見面後發生了關系,但是認為她是自願。丁丁的家人要求警方依法追究網友強奸丁丁的法律責任,但警方認為證據不足。

  如今,網上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社會交往的重要平臺。但一個數字表明:13%%的大學生對網絡有過度使用的現象。專家說,對虛擬世界的沈迷,背後是孩子們的孤獨癥,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能力的低下。

  樊富?說,在高校中,有網癮的學生佔有相當比例。這些學生有一些共同特點:個人沒有生活目標,不知去向何方;自我評價較低,自卑不自信;人際關系不協調,對現實生活不太滿意;沒有時間概念,作息時間混亂(如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等等。

  樊富?說,矯治大學生網癮,家長跟蹤、砸電腦等較極端的限制行為做法不可取。學生接受個體諮詢的效果則要好一些。在個體諮詢治療中,學校主要通過對學生的團體訓練即行為介入,以及與老師、同學、心理諮詢師進行訪談等方式。關鍵在於學生應該在現實生活中多結交朋友。

  怎樣面對身邊過不去的坎?

  -生命觀脆弱,缺乏生涯規劃是原因之一

  岳曉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在內地擔任幾十所大學客座教授,發表大量學術專著及論文。

  個案:某高校大三女生范某,有過一次自殺未遂經歷,自殺的起因是和大學男友的分手。她說,這是她人生裡第一次覺得受挫。和男友『談判』前就做好了這種走極端的打算。范某說,現在想來,那樣的做法只會傷害到自己,生活卻永遠在繼續。

  岳曉東說,自殺行為來自於個體對生活的絕望。前不久針對香港大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43%%的女生想過自殺,而實際生活中的比例可能要遠遠高於這一數字。

  『老話說的好,沒有過不去的坎。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會有來自學習、情感、人際關系、個人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即時煩惱。在實施自殺行為的人當中,更多有自殺傾向心理的人是將個人的痛苦誇大化了,屬於臆想性。但事實證明,當人走過這一階段回頭看時,大學期間的這些經歷不過是人生中的一些小問題。』

  岳曉東認為,當代大學生之所以生命觀脆弱,缺乏對自己的生涯規劃也是原因之一。

  在對生涯規劃的設定上,岳曉東總結出了5%理論和投資理論。岳曉東曾有一名學生,在還沒有進入大學前就給自己設定了要出國留學深造的目標。留學需要有比較紮實的英語功底,還要有一定的研究經歷、學習成績優良等條件。這名學生一直按照設定的目標積極努力,並且在一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結果在大學畢業年級申請出國留學時,憑借著比較突出的優勢,十分順利地實現了願望。岳曉東說,在大學成長過程中,不管別人怎麼樣,如果一個人給自己設定了奮斗的目標,就會擁有實現目標的進取動力,只需比別人多付出5%的努力,很可能與身邊人拉開100%的距離。此外,岳曉東談到,投資自我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也必不可少。在自己的身上肯於投入時間、經歷、資金、激情,努力實現人生的愛、追求和夢想,必將有豐厚的回報。

  大學生,把你的心事講出來

  -說,是化解心理危機第一步

  楊德森: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專家顧問組成員,原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有特殊貢獻專家,中南大學教授。

  個案:某大學外語系的一名女同學對心理諮詢老師講了番話,『我特別希望別人給我面子,但我從來不給別人面子。』老師了解到,這名女同學常有這樣表現:其他同學吃苹果,她會分享,但她吃苹果,卻從不與人謙讓;她有朋友來訪,會無所顧忌大聲說笑,但同學有朋友來,說話聲音稍微大了點,她就會表示不滿。

  楊德森認為,這是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低下的一個典型表現。令人欣慰的是,這名女同學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並主動向心理諮詢師訴說出來。『說,是解決心理問題的第一步,很多心理問題,可以通過訴說得到緩解。第二步,就是要能夠接受他人的幫助。』

  『治療大學生心理疾病,一個重要途徑是對其開展生活技能訓練。』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由於成長環境以及性格因素等諸多影響,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為各種障礙。人際交往不適癥,可以通過人際交往技能訓練來消除。

  在楊德森教授所在的中南大學,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學生,分成若乾小組,每一小組成員相互握手,之後,每人有5分鍾的時間自我介紹。下一個環節,就是成員間互相在紙條上寫下對其他人的印象,包括對方性別、年齡、服飾、愛好等。在這裡,差別呈現出來。有人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其他同學幾十條信息,而有人,對其他人的了解,卻僅僅停留在二三條十分表層淺顯的信息。

  楊德森介紹,這就是人際交往技能的訓練。通過介紹自己,表達自我情感,提高社交技能,克服狹隘、自卑、焦慮、敵意、嫉妒等等負面情緒。楊德森提倡,大學生要多多進行換位思考、角色(包括各種社會角色)扮演以及分手(戀人分手)訓練等,提高抗打擊能力,化解可能出現或已出現的心理危機。

  厭學癥為何普遍?

  -重新定位生活坐標,是新生入學首要問題

  松原達哉:日本心理諮詢學會會長、日本立正大學教授。致力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與普及30餘年。

  松原教授說,日本與中國,雖然國情不同,但大學生中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卻存在共性。『最常見的心理困惑,就是厭學。』松原向記者介紹了目前日本比較流行也是頗為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和步驟。

  松原教授說,在日本,大學新生一入校,就對其進行心理評估,也就是通過開發具有針對性的量表(問卷)對學生開展心理測量,找到學生抑郁、焦慮以及人際交往不適等各類病癥,之後,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分別分類治療。

  松原比較推崇生活分析諮詢方法。松原分析認為,大學生厭學,是因為沒有學習的動力,缺乏主動力。『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學生努力學習的目的,不外就是能夠上大學,目標遠大的,也就是上所名牌大學。這一目標支持學生寒窗苦讀多少年。然而,一旦考上大學,絕大多數學生立刻感到失去奮斗的目標,精神松懈下來,繼而會有失落、迷茫、無所事事,感到生活無聊的情緒,對當前的學習完全失去興趣。』松原的應對方法簡單但有效,就是幫助學生找到新的生活學習的目標,並輔導學生制定具體的行動方案。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