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省政協原副主席、醫學專家王治田:見死不救該嚴懲
2006-02-19 06:48:5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劉澤寧 劉姝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9日電 『王建民事件』一直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原副主席王治田今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同仁醫院不論有多少種理由和托辭,都不應該成為見死不救的發生地。『醫乃仁術』,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這在當今社會醫療衛生道德體系中同樣適用,不能讓見死不救的現象發生在『白衣天使』的身上。

  今年87歲高齡的王治田,是黑龍江省政協原副主席,也是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七、八屆委員。40多年的從醫經驗,讓王治田一直對衛生事業投以極大關注。見證了中國醫療衛生體系發展變化,王治田對『王建民事件』有著自己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王治田說,從古到今,行醫的人都將『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觀念根植於心,在每個需要救治的生命面前,不會『看銀子下藥』,更不會見死不救,這是中國醫療衛生領域裡代代相承的道德文化。古人很重視醫德,認為『醫乃仁術』,也就是說,醫生應當對病人懷有關懷、愛護和同情之心,只有這樣纔能有好的醫術。因此,在古語裡,醫術的代稱就是『仁術』。反觀現在,向『錢』看的風潮正在瘋狂地侵蝕醫衛行業,醫生的職業操守出現了滑坡,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如果我們的醫生仍然能像自己的前輩們一樣理解醫術,對待病人,當前醫患之間的矛盾也不會激化到如此嚴重的程度。

  王治田痛心地說,之所以會出現見死不救的悲劇,歸根結底,利益使然。王建民的死所暴露出的是醫院和醫生的見利忘義。

  王建民生前患的並不是必死無疑的病。王治田說,他50多年前就曾親自救活過一個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的小伙子。那是在1956年6月的一天晚上,當時擔任黑龍江省醫院副院長的他正在單位值班,急診室來了一名30多歲的小伙子,用手捂著肚子拼命喊疼。值班醫生告訴他,送患者來的人說他們是從肇東趕過來的,除了來時的路費,身上沒有一分錢。人命關天,沒有錢也得先救人,他當即給值班醫生批了條子,上面寫著『危重病人,需立即住院搶救』。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搶救,這名患有急性化膿性腹膜炎的小伙子脫離了生命危險。他還自掏腰包給小伙子及其家屬買了回肇東的車票。事後,小伙子的父母特地來到醫院,感謝醫院救了他們兒子的命。這件事在王治田看來,自己只不過是在盡一個醫生的天職。

  王治田認為,為了杜絕類似王建民的悲劇不再重演,一要保證國家財政給醫院的補貼到位,二要根治醫院見錢眼開、狠宰患者的『利益病』,三要加強醫生職業道德建設,讓每個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員都有一顆仁愛的『職業良心』。為此他建議,醫院的管理和醫德建設應該由政府和社會雙重監督,這種監督還應該有完備的制度和相關的法律做保障。只要發現哪家醫院或是醫生見死不救,該罷官的就罷官,該判刑的就判刑。這樣纔有威懾力,纔有可能避免王建民的悲劇不再重演。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