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2日電(記者高長利)寬五西的村民談起佘樹德,都異口同聲地稱他『一心為民的好支書』。可是讓村民總結一下佘樹德這個『好支書』好在哪裡,村民們卻給出了意想不到的答案:『小摳』。
村會計劉春對佘樹德的『小摳』深有感觸。1988年,村裡的算盤壞了,劉春就買了一個新的,等找到佘樹德報銷時,他卻說:『農民乾活都自己買鋤,買犁,再說你平時家裡也得用算盤,你得自己買。』當時,劉春一點也不理解,覺得一個算盤纔幾塊錢,哪裡有村會計自己買算盤的道理。後來在佘樹德的摳門中,寬五西慢慢的變了樣子。劉春理解了,並敬佩起老佘來:是佘書記的『摳』,寬五西纔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不『摳』不行呀!1984年,我當的村支書。當時的寬五西是爛窪塘、土壘牆、草坯房,風天看不見人、雨天出不了屯,村上無辦公室、學生無教室、家家無電燈,集體債務13萬元。不『摳』一點著村裡的日子可咋過呀。佘樹德是這樣解釋他的『摳』的。上任伊始,佘樹德就定下規矩:村乾部外出一律不准打車、不准下飯店、不准超標准報銷旅差費,並先後建立了財務管理、機動地發包、來人招待、乾部外出、村上用工等十幾項制度。
從那時起,不管是哪個部門哪級領導來寬五西檢查工作,趕上飯時,他就領到家裡,不是清水煮面條就是米飯土豆醬,一個招待標准,從不破例。村上平均每年招待費不足400元,20多年來招待費總共不足8000元。正是靠這種『摳』的精神,佘樹德帶領村民靠口挪肚攢、省吃儉用,20年來共為村上節約招待費、差旅費、辦公費、修建費等各種費用支出140多萬元。
說起老佘的『摳門』,鄉親們說這樣的例子多的舉不過來。1985年,村上拉電,幾位從縣城來施工的師傅一乾就是半個月,老佘是上頓給人家吃面條,下頓給人家吃面條,把那幾位師傅吃得直反胃。但他們還是打心眼裡佩服這位村裡的當家人,沒講代價,保質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務。不過打那以後,這個村就有了『面條村』的別稱。
說到『面條村』,就得說說佘二嫂『望奎第一?面杖』的事了。佘樹德排行老二,鄉親們都管佘樹德愛人叫佘二嫂。村裡來了客人,老佘捨不得讓村裡花錢,就把人往家裡領。一盆面條,一盤醬,就是一頓飯。佘二嫂每次都做手?面條,幾乎天天都得做,最多的時候一天得?30多斤。於是佘二嫂『望奎第一?面杖』的稱呼不翼而飛,在全縣都叫開了。
老佘的『摳門』摳得精明,摳得讓人服氣。村裡建敬老院,包工頭說釘子不夠派人去買,老佘聽說後,騎著摩托車追到鎮裡,回來後,他找來包工頭一根一根地算,結果除去破損還剩二斤,包工頭很服氣。1998年,村西橋被水衝毀了,水利部門測算需20萬元,佘樹德組織村乾部出義務工,40多立方米土方的土木橋,他帶領村乾部起早貪黑,4天就修完了,村集體除了原材料,沒有支出一分錢。村上辦公桌椅壞了,他親自維修;村委會牆倒了,他拿起了瓦刀;村辦公室漏雨了,他第一個爬上房頂……
日子緊巴,『摳』一點,大家都理解。如今,寬五西村是一個擁有固定資產1150萬元、銀行存款200萬元、人均收入超3000元的望奎縣首富村。日子越來越好了,照理說該大方一點了,可是佘樹德卻越來越摳了。2005年,村裡鋪路,老佘怕包工頭偷工減料,就每天拿著一根繩子跟在後面測量,有一點不達標的地方就讓工程隊重新再來。等到工程竣工的那天,包工頭對老佘說:『路修完了,你把你這根小繩給我吧。』老佘不明白,問要它乾啥,包工頭說:『我做工程這麼多年,第一次見到你這麼摳的,賺不到錢,我回去得上吊了。』雖然是玩笑,可是佘樹德這個『摳』勁著實令人折服。
老佘的弟媳婦有一次在離家5裡遠的地裡乾活,中午時回家吃飯不方便,就到臨近的村裡林場噌了一頓飯。老佘知道後,把弟媳婦數落得直掉眼淚,最後還讓弟弟交了50斤面粉作為補償了事。像這樣,老佘得罪親屬的事沒少做,但卻贏得了最寶貴的東西:民心。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具有很強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村班子,23年來,寬五西村班子成員一個沒動過,每屆換屆選舉,人人都以滿票當選,沒有一個掉隊。
老佘自己也知道他給鄉親們留下了『摳』名,他說,我也知道摳不好,可是我就認准了一條:集體的東西不能隨便動,村上的錢一分也不能亂花。我是對我自己摳,對黨員乾部摳。尤其當了村裡的當家人,不『摳』一點,村集體就容易被『造』窮敗禍窮呀。
望奎縣委書記盛威這樣評價老佘的『摳』:『摳』體現了一種為民負責的精神,同時,也是一名村支書忠實履行工作職責的具體體現。如果全縣所有的村支書都像佘樹德一樣『摳』起來,我們望奎縣就能早日摘掉貧困的帽子。今年,我們將重新凝煉『望奎精神』,老佘的『摳』就應該算一條。
老佘常說:『過日子要從一分錢、一粒米算起。到啥時候,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傳家寶都不能丟啊!』23年來,在村支書的崗位上,佘樹德憑著『摳』勁,加上兢兢業業的實乾精神,帶領全村群眾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為寬五西村攢下了1150萬的家產。同時,老佘也在鄉親們心目中豎起了一座『好支書』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