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浪河清污 |
![]() |
打撈上來的水生生物 |
22日9時許,記者來到水源地上游海浪河北拉古海南大橋段和河夾村攔河大壩,並走到河中已開化的水面旁,實地查看了水中絮狀漂浮物的情況。
記者趕到時,海南大橋上站滿了當地村民。村民劉田說,他們是北拉古村的村民,今天早上6時30分,50多個村民自帶鐵鍬來了這裡,准備清掏河中的污染物。10時30分,北拉古村的村民被分成兩幫清理河道污染物。在距離海南大橋500米遠的江面上記者看到,一些村民用冰錐鑿厚厚的冰層,然後,海林水務局工作人員用標尺測量河水的深度。據海林水務局設計隊王鐵介紹,鑿開的兩個冰窟窿水深分別為1.50米和1.45米,測量深度主要是為制作攔污柵提供數據。隨後,一臺重型鏟車開到了江面上,繼續擴大開鑿的冰面,爭取在冰面上開一個大口子,目的是修建一座過濾污染物的大壩。
與此同時,由海林市教育局組織的清撈隊伍正在海南大橋破冰打撈污染物。這些機關工作人員穿上水靴子,手拿鐵釘耙敲打冰面,將污染物清掏出來,其餘的人拿著自制的撈網在不遠處堵截。不到20分鍾,就清掏出了4桶污染物。由於河水寒冷,每10多分鍾就得輪換一人下河砸冰。
透過厚厚的冰面記者發現,冰層下密布著許多污染物。記者沿著冰面走到500米外的鐵塔附近,一路上冰層下面都是這種污染物。
與海南大橋下的清污工作相比,河夾村攔河大壩處的清污工作也相當艱難,在流動的河水中,河夾村、沙虎村村民只能抬網攔截。
為了確保此次清污工作的順利進行,衛生部門出動了巡視車、急救車,指揮將打撈上來的污染物在距離江面25米外的指定地點進行安全掩埋,並保障清污人員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