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7日電 題:突出加快發展主題落實支農惠農政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經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號召,這是『十一五』期間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歷史任務。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人口2000多萬,我省的經濟發展又相對落後,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比較復雜,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就必須理清思路、找准問題、抓住重點、采取措施,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1、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斷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目前我省大約有9000多個行政村,從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80%%的農村都有沈重的債務,少的幾十萬,多的幾百萬。除幾個先進典型村的經濟基礎比較雄厚外,其他的農村集體經濟根本無從談起。我省人均佔有耕地數量比較多,在全國也是比較突出的。但是,由於承包以後,農業機械化水平進展緩慢,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下降,僅靠傳統的農業生產要想讓農民增加收入,盡快富裕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我省農民人均收入始終沒有大的突破,一個最根本原因就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嚴重滯後。農村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證明,凡是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
2、建立支農政策長效機制,確保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是中共中央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定的指導方針。各級政府如何貫徹落實,如何根據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示,建立起符合我省實際情況的相應政策和長效機制非常重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實際行動,不能只是停留在學習和討論上。從1982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30日,中央共下發了七個『一號文件』,這些文件都是對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村服務體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文件。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各級政府為促進農民增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和措施,有力地刺激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但是,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許多好政策和措施在基層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起支農惠農的長效機制,沒有把黨和國家關於『三農』的各項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底,沒有盡到責任、善始善終。我們應該根據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各個涉農部門都要積極主動地從各自的職能出發,在財政支持、農村信貸、農村扶貧等多方面制定新的利農政策,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3、加強農村龍頭企業建設,拉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大力發展龍頭加工企業,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和手段。『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已經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我省是農業大省,不大力發展農村的龍頭企業,要想讓農村經濟發展,讓農民收入增加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在農業發展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黑土資源豐富,土地遼闊,人均佔有耕地多,糧食產量高。如果把加強龍頭企業建設作為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來抓,按照『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科技含量、帶動農戶參與、促進農民增收『的思路,著力做大做強本地『農』字號的龍頭企業,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一定能迅速提高。因此,各級政府要認真制定鼓勵龍頭企業發展相關政策,盡快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縣、鄉(鎮)兩級政府更要緊緊抓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兩個主要環節,圍繞主導產業,通過政策扶持、領導包扶、招商引資等手段,按照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發展的方針,著力抓好龍頭企業建設。
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保證糧食穩產增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基本條件。我省廣大農村生產力水平還十分低下,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使生產水平逐漸下降,機械化程度非常緩慢,農田基本建設基本上屬於零投入,沒有大的發展。由於農村生產手段的落後,不僅糧食產量沒有保證,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十分脆弱。因此,各級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大力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的生產、生活提供必要的保證。我們應該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組織有關的部門,認真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我省農村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謀劃、設計。要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支持農村的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要妥善處理城鄉關系,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
5、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乾部隊伍整體素質。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基層黨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把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的重要任務。通過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的巡回檢查工作,與農村基層組織有了更多的接觸機會,了解和掌握了基層的情況。總的看,鄉村兩級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得到加強,在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農村黨群、乾群關系比較好,絕大多數群眾對鄉村兩級班子是認可的,在工作方面都非常支持。但也發現了許多問題:一是農村基層組織的乾部年齡偏高;二是部分乾部的文化程度偏低;三是農村青年黨員太少;四是執行政策的能力水平低。這些問題不解決必然直接影響和制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們應該面對現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對鄉、村兩級領導乾部的培訓力度,要從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角度出發,選派在機關能力強、會乾事、有發展的年輕人直接到基層任職,幫助農村基層黨組織提高凝聚力和戰斗力,使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鍛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