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7日電 佳木斯樺南縣駝腰子鎮第一個協會組織——中草藥種植協會誕生6年來,成了農民發家致富的靠山。去年,協會幫助藥農銷售藥材2000噸,實現產業收入800萬元,比種大田作物增收300萬元,種藥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全鎮農民人均增收150元。
該鎮境內東部三面環山,西部坡崗起伏,是一個自然條件差的山區鄉鎮。前些年,由於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糧食作物大幅度減產且價格偏低,導致農民收入下降。2000年春,政府引導農民搞種植業結構調整,根據鎮情確立了5年實現萬畝藥材鎮的奮斗目標。當年,西洋參、龍膽草、板藍根等20多個品種種進了1200畝地裡。隨著收獲季節的到來,種植面積零散、技術和管理跟不上、品種多而雜、壓價出售、有的摻雜使假等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如何解決這一難題?鎮黨委、鎮政府領導被『逼』出了想法:走協會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北藥的路子。轉過年,在金勝村和大興溝村創辦了兩個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並以基地領創人員為骨乾,創建了中草藥種植協會。時至今日,中草藥種植面積由1200畝發展到1.5萬畝。
協會在完善運行機制的同時,積極拓展服務領域,為農戶提供培訓、技術、信息、種苗和市場銷售服務。協會創辦以來,共舉辦培訓班20多次,受訓人數達1200多人,提高了農民對發展北藥產業的認識和科技水平。協會會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操作,使藥農在生產技術上有了可靠的依托。協會對原來的20多個品種進行篩選,最後確定了8個主打品種。幾年來,該鎮生產的藥材暢銷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江西漳樹等全國最大的中草藥批發市場。
幾年來,該鎮在引導農民創辦各類協會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不搞一刀切,條件成熟,適時發展,從而形成了類型各異、形式多樣、梯次推進的發展格局。到目前,全鎮創辦種、養、加各類協會9個,村級協會24個,一個以北藥產業為主的特色經濟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