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電 寒假的最後一個雙休日,許多家長和學生集中采買開學所需學習用品,其中各類中高檔文具、教輔書、名牌運動服飾和電子產品都成為選購熱門。幾日來,哈爾濱創信市場調查公司專門對202名中學生的開學消費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今年開學消費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20%,人均開學消費要花掉近千元。
增長的全是不必要消費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的消費平均水平為966.3元。其中最高的消費為6700元,最低的消費為242元。開學消費中包括:雜費、教輔書、文具用品、電子產品、服裝造型、娛樂消費等六大項。其中前兩項為基礎消費,學生之間的差距不大,如高中生開學必交費用為158元左右(150元學費、4元班費、學校代收的2—4元的家長學校費),如果中午帶飯,學生還需交納6元熱飯費,再加上必備的教輔書,96%以上的學生前兩項消費都不超過300元。與去年同期調查結果對比,今年開學消費增長了近20%,而基礎消費並沒有變化,所增長的全是不必要消費。
用的穿的全要名牌
據了解,很多學生在開學前的采購中對商品的品牌和款式都十分看重。某重點初中三年級的學生林宇凌說,他們班的同學不論穿的衣服還是用的文具、手機,幾乎每個人都能拿出幾樣名牌來,有的人還專買一個品牌的系列產品,比如買了米奇的服裝就要配上米奇的書包和項鏈,戴上阿迪達斯的帽子,手表也要買阿迪達斯的等。
雙休日,記者在哈爾濱市一些體育用品店內看到,前來消費的七成以上是學生,偶爾出現成人也大多是陪孩子前來的。記者發現大部分孩子專挑著名的外國品牌商品買,一次消費基本要在500元上下,甚至有的孩子一次性購買了1000多元的商品。
此次調查結果也證明了這一特點:名牌商品所佔的消費比例較去年有所增加,去年的消費比例為21%,今年則上昇至44%。
電子產品追求時尚
開學前的一周時間也是電子產品消費的『黃金周』,移動硬盤、復讀機、MP3、手機、電子詞典等通訊電子商品成為了學生們書包中時尚和必要的裝備。調查顯示,39%的學生的開學消費單中列有電子產品。其中有些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擁有此類產品,因為性能和外形等原因需要更換。
『就怕委屈了孩子』是很多家長們的心聲。一名初四學生的家長告訴記者,去年過年時就給孩子購買了手機,但因沒有拍照功能又是直板機,孩子一直鬧著要換新的。為了鼓勵他在關鍵的一年好好學習,考上重點學校,只得花掉一個月的工資來滿足他的願望。
年齡性別左右消費方向
在接受調查的202名中學生中,初中生124人,高中生78人,男女比例基本相當。調查顯示每名初中生在文具用品上要消費百元左右,而高中生對此項消費均不太感興趣,他們更注重的是服裝和造型。而性別不同消費的方向也不同,除必要消費外,男生把近七成的錢花在電子產品、運動服飾和娛樂消費上,而女生多把錢花在服裝、發型、個性眼鏡和一些『花裡胡哨』的小商品上。
家庭收入與支出不成正比
是不是家裡越有錢,孩子越能花呢?調查結果並非如此。反而是中等收入家庭(月收入2000—4000元)的學生支出平均水平最高,達1300元左右。調查中最高花費支出者為哈市某中學的一名14歲男生,其父母均為公務員。
而消費在1000元至2000元之間的學生雖然消費檔次大致相同,可其父母收入相差較大,其中既有父母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也有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的,還有十餘人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至2000元之間,甚至有3人家庭月收入在千元以下。
『精神消費』逐年薄弱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生活水平提高、追求高檔次消費和學生承受越來越大的各種壓力是造成開學消費增加的主要因素。很多家長表示,開學消費特別是不必要消費的逐年上漲已經成為家裡最主要的支出項目之一,但考慮到孩子在與同學交往中可能會因此產生一些壓力,這筆錢又不得不出。有教師認為,現在學生的消費結構中,『物質消費』佔有絕對優勢,『精神消費』卻逐年薄弱。因此,如何塑造和強化學生們正確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杜絕盲目攀比,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就成為當前家長和教師以及全社會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