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電 71歲的畫家墨丁先生研習丹青50餘載,善畫魚、鷹,他的作品被書畫評論家稱為『神魚』、『神鷹』。業內人士說,墨丁先生是工人出身,多年來一直無師自學、刻苦鑽研,最終獲得了書畫界的認可。
1951年,念過2年私塾的墨丁進入哈爾濱汽輪機廠工作。他在廠工會任宣傳委員,黑板報、宣傳欄成為他繪畫創作的『處女地』。當年,墨丁家裡人口多,房子又小,沒有空間練習畫畫,他就在下班後打一壺開水,買兩個燒餅,在辦公室裡練習至深夜。因為沒有老師指導,他只能在報刊、雜志的畫頁上尋找素材。1979年,墨丁已經成了廠裡小有名氣的『工人畫家』,後被調入廠文化宮當主任。從此,他的繪畫生涯開始步入專業領域。
此後,墨丁更加醉心於丹青世界。他特別喜愛傳統工筆花鳥畫,李可染、徐悲鴻等國畫大師的藝術理論書籍始終伴隨著他。工作中,他結識了不少省內著名的畫家,他不恥下問,經常帶著自己的畫作向他們請教。在墨丁的藝術生涯中有一段『五七乾校』經歷,那時他為了做到胸有成竹,幾乎每天都要進行魚和鷹的寫生。墨丁先生說,那段時間的積淀對他日後的創作大有裨益。
如今,墨丁先生是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多次在日本、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舉辦個人畫展,有多幅作品獲得國家大獎,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在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上,他的作品『鷹』、『魚』被業內人士和書畫評論家稱為『神鷹』、『神魚』。
近年來,國內畫家畫寫意的居多,畫工筆者漸少。這種現狀與工筆畫筆法精謹細膩、創作周期長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部分國內現代藝術家強調『藝術要全球化與國際接軌』,認為只有西式化纔是國畫發展的唯一出路。墨丁先生認為,『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一味西式化無異於東施效顰。傳統藝術與外來藝術在借鑒與互補的同時,必須強調根本於本土文化,纔能夠令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