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電(記者杜筱) 2006年3月3日是我國第七個全國愛耳日,今年愛耳日的主題是『預防聽力損傷和耳聾,人人享有健康聽力』。記者從哈爾濱市一些醫院耳鼻喉科了解到,近年來就診的噪聲性耳聾患者呈增多趨勢,且患者年齡降低,長期使用耳機和處在噪聲環境中成為耳聾的重要誘因。
25歲的王某在某網站上班,工作時總愛戴著耳機聽歌,尤其偏愛那些節奏感很強、音樂比較喧嘩的歌。幾個月後,他開始覺得兩只耳朵嗡嗡作響,不過睡了一覺後癥狀就緩解,他也就沒在意。直到前幾天感覺聽力下降,到醫院做聽力檢測後纔知道,他雙耳已屬中度耳聾。
據黑龍江省聽力語言康復學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醫院南崗分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張瑜介紹,噪聲性耳聾是由於長期處於噪聲環境中所發生的一種進行緩慢的感音性耳聾。最近幾年,『隨身聽』、『MP3』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消費者接觸時尚的新方式。消費者戴耳機聽音樂或外語,既不影響他人,又可避免外界乾擾,看似瀟灑、舒適,其實長時間使用會損傷人的正常聽力,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患上『感音神經性耳聾』。根據國外研究,如果要聽耳機,最好每次聽的時間不超過20分鍾,聲音不超過60分貝,這樣對聽力影響纔不會很大。否則隨著時間延長、聲音的增大,對聽力會產生無形的損傷。
據張教授介紹,噪音性聽力下降發展比較緩慢,是逐漸演變的過程,很可能過個5年、10年、20年,纔會逐漸顯現。目前臨床上診斷出來的噪音性聾病人,大多在30至50歲之間。他們往往沒有察覺到自己聽力下降的過程,等到耳鳴、聽不見別人說話後,纔開始治療,由於就診太晚,這種長期聽力損失後再要恢復,目前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所以關鍵是在於預防。張教授建議,要嚴格控制聽耳機的時間,聽耳機的時間每次不超過一個小時。如果持續使用耳機,應該每隔半小時拿掉耳機,讓耳朵適當休息一下;盡量減少暴露在噪聲環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