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日電(記者 高長利) 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延壽縣創新思維,更新理念,積極探索,勇於實踐,著力解決好影響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謀求新農村建設的新進展。
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
今年,延壽縣以紡織、制藥、食品、釀造和山產品加工等5大主導產業為重點,突出工業強縣,擴大招商引資,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通過實施農產口標准化工程和良種工程,加快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建設,重點發展水稻、肉牛、禽類、中藥材、食品、食用菌等特色優勢項目,按照產業化發展模式,集中打造一批主導作用突出、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推進了特色農業產業化。
延壽縣加大了農業科技投入,實施科技入戶示范工作和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提高了農村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延壽縣抓住冬閑有利時機開展『三下鄉』、『科普之冬』等活動,聘請高級農藝師為全縣9個鄉鎮106個村的種田大戶、科技能手講解大豆、水稻、玉米三大主產作物的種植技術及肥料、藥物科學施用方法,並免費向培訓人員發放科技資料,贈送科技光盤。目前,該縣農戶普遍擁有放像機、VCD等影音設備,飯後一家人圍坐家中看科技錄像、讀科技圖書已成為一種風氣。如今,計算機與互聯網正在走進延壽縣的農村家庭。近年來,延壽縣相繼開通了政府公眾信息網、農業信息網等多個網站為農民提供政策、科技、文化等綜合信息服務,實現農民和市場,城市和農村的信息交流,解決農民供求、產銷和增收的問題,受到農民歡迎。全縣農民通過網絡,宣傳推銷農產品。他們坐在家裡,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使農產品在網上找到『婆家』,喜結『遠親』。通過網上交易,使延壽縣的產業優勢變成了商品優勢,快捷地進入更廣闊的市場,每年有1萬多人次在網上進行交易,有力地推進了農民致富奔小康。
風民俗倡導『新風尚』
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文明新風,延壽縣通過農村信息網絡服務站、百村書庫、『三下鄉』活動等載體,引導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移風易俗,形成健康向上的農村社會新風尚。該縣還加快農村通信、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以先進文化豐富農村群眾的業餘生活,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為弘揚尊老愛幼的美德,延壽縣分別開展了『美德在農家』、『十星級』文明戶、『文明衛生戶』、『好丈夫』、『好婆婆』、『好媳婦』、『好兒女』等評選表彰活動,通過樹典型,營造全社會尊老愛老的農村新風尚。尤其是通過開展『美德在農家』活動,使全縣形成了良好的家風民風:廣大婦女依靠科技致富的多了,安於現狀的少了;鄰裡團結互助的多了,吵架鬧糾紛的少了;家庭和睦的多了,不贍養老人的少了;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的多了,串門閑聊打牌的少了。各項活動的開展,有效地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推動了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過去結婚講排場、比闊氣、大要彩禮的風俗,逐步被勤儉文明、喜事新辦的風氣所代替,青年們結婚注重實效性,陪嫁電腦、書櫥、農用車等成為時尚。
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延壽縣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豐富起來。六團鎮、中和鎮、壽山鄉等地農民利用農閑時節,自發組織扭起了具有東北特色的大秧歌。不少農民自己掏錢購置圖書和小型文化體育器材,並經常在農閑時節舉辦棋類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鄉村面貌呈現『新變化』
延壽縣大力投入搞好鄉村建設,整合資源,整村推進,加強了農田水利、人畜飲水、沼氣利用、垃圾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延壽縣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全體村民共同愛護環境的現任機制和約束機制,通過經常性地開展『衛生庭院』、『星級文明戶』、『文明村屯』等群眾性評比活動,促進實現村容整治。
延壽縣各鄉鎮、村屯從農村家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實際需求出發,有選擇、有重點地幫助農村家庭改善生存環境,治理髒、亂、差,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農村婦女充分認識做好家園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農民開始自覺搞好環境衛生,清理房前屋後陰水溝等衛生死角,建立垃圾集放地,房前屋後栽花種果,改變了以往農家柴草亂堆亂放、豬圈亂搭亂建、垃圾隨處亂丟等不良陋習,有效地改善了農村家庭生活環境。
鄉村管理健全『新機制』
近年來,延壽縣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農村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加快鄉鎮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推行政務、村務公開,保證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
此外,延壽縣還注重加強農村基層法制建設,教育引導農民切實依照村民大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理財小組等法定形式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正確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推動建設新農村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