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7日電 黑龍江省全面實施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以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只管收糧、儲糧,依靠政府補貼過日子。而必須進入市場,與其它糧食經營者同場競技。
2005年末,黑龍江省國有糧企開始全面進入市場
今年是我省國有糧企卸下『三老』包袱,轉換經營機制,全面進入市場的第一年。日前,記者隨同省糧食局工作組到三江平原調研,一路走來,發現眾多國有糧企正想盡辦法走進市場。
走村串戶搶『糧源』
記者在三江平原的一些糧庫看到,以往農民開著拖拉機、趕著馬車到糧庫送糧的場面幾乎看不到了。今年國有糧企紛紛主動帶人帶車、抬著秤到田間地頭,到糧食曬場,到農民家裡直接收購糧食。最近,省農墾總局前進糧庫為了搶購優質秋糧,將職工分成4組。他們分頭下鄉,走村串戶,在20多天中收購了4萬多噸優質糧。
為了吸引農民將好糧賣給國有糧企,一些國有糧企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密切農企關系。他們通過簡化糧食檢驗程序,增加透明度,讓農民賣糧時一目了然。依蘭縣道臺橋糧庫還專門設立了農民食堂,為賣糧農民免費提供午餐。
小步穩走『代』字號的路
今年秋天,雙鴨山市第二糧庫與江蘇省鎮江市一家糧食企業開展產銷合作,雙鴨山市第二糧庫將為其代收水稻2萬噸。在這種合作中,鎮江糧企看好了雙鴨山市第二糧庫5萬噸的倉容和10萬平方米的場地,看好了我省特別適合糧食保鮮的低溫乾燥的氣候;雙鴨山市第二糧庫則希望依托鎮江糧企比較雄厚的資金。據介紹,今年秋糧購銷時期,齊齊哈爾市的國有糧企已經和客商簽訂糧食代購合同64萬噸,其中代購玉米44萬噸。
由於剛剛起步,我省眾多國有糧企為規避風險,紛紛采取合作經營為主,自營為輔的策略。省糧食局農村處處長呂朝文評價說,這種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使我省的國有糧企有效益無風險,有利於我省國有糧企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穩紮穩打,獲得穩定的效益,同時也促進糧食產銷合作,加快農民銷售手中的餘糧。
甘當原料庫
最近,一座由北大荒米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2億元,預計年生產能力30萬噸的制米廠,即將在建三江國家糧食儲備庫建成投產。這座制米廠建成後將采用國內最先進的稻米加工技術,在稻米精細加工領域大做文章。建三江糧庫主任李志文高興地告訴記者,這是廠庫聯合、資源共享、互利雙贏的成果。北大荒米業看好了糧庫的倉儲和運輸能力,這裡是我省的水稻主產區,建三江國家糧食儲備庫又是中心糧庫,有12萬噸的倉容和一條鐵路專用線。制米廠建在糧庫中能節省很多成本,糧庫則可以將收購來的水稻直接銷售給制米廠。
為了開拓糧食銷售市場,近兩年,一些國有糧企開始主動找伙伴,向當地龍頭糧食生產企業和其它經營者靠攏,甘當配角、甘當原料庫、甘當第一車間,與他們建立穩定的利益關系。這樣既能保證企業有活乾、有效益,提高國有資產的利用率,又能扶持當地龍頭糧食生產企業的發展。
『產購加銷』一條龍
記者隨調研組走進鶴鳴米業集團公司時,只見這裡的職工正忙著將剛生產出的大米裝車、外發。據介紹,因為先走了一步,現在該公司早已擺脫了收原糧、賣原糧的初級階段,而是邊收購、邊加工、邊銷售,實現了『產購加銷』一體化,這樣延長了糧食產業鏈,公司的利潤也比較可觀。近兩年,該公司年生產能力都達到20萬噸,其中80%的產品銷到杭州、重慶等南方省市。而且由於該公司的拉動作用,使當地的每公斤水稻平均收購價格比周邊地區高出2 4分錢,自然也促進了農民增收。
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省共有45個市縣、164個國有糧企實現了『產購加銷』一體化經營,像鶴鳴米業、綠都集團等基本上都已成為其中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有市場、有客戶、有品牌,他們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整體市場競爭力,而且帶動我省其它國有糧企不斷做大做強,向糧食產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