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8日電 早春三月,乍曖還寒。哈爾濱———徐州間臨時開行的首趟L174次民工專列,3月4日從哈爾濱啟程。據有關部門預計,每年的3至4月,20萬南方打工者將陸續湧進冰城,成為哈爾濱市城市建設不可缺少的生力軍。面對南方打工大軍的洶湧來勢,本地農民工每年的這個時候也都會結伴或獨自外出,開始他(她)們的打工生涯。
為探尋南北兩地間農民工打工生活和創業歷程,4日晚,本報記者踏上哈爾濱至徐州、連雲港間加開的首趟農民工專列,零距離接觸年後出門打工的省內民工……
你還是別問了,提起民工專列我就『傷心』!
第一次坐民工專列的時候,還是在兩年前,『綠皮車』像一條緩慢游走的長龍,不管到哪兒,只要是有其他的車通過,我們這車都得給人家讓路;晚上最怕的就是寒冷,呼出的『哈氣』馬上就能變成霜;車上的衛生更是令人難以忍受。總之,誰讓咱坐的是民工專列來著———來自黑龍江拜泉的農民工李寶貴,極不情願地向記者道出了民工專列的艱難之旅!
隨人流『擠』入車廂
說民工專列擁擠,真是『口說無憑,眼見為實』。4日夜,民工專列喘著粗氣,提前15分鍾緩緩駛入站臺,記者一路小跑,隨同扛著麻袋、裹著鋪蓋卷的大批農民工,艱難地跨越4個站臺、直奔5站臺。檢票開始,眼看著一個個身強力壯的農民工,一甩手就把麻袋、行李扔到車裡,奔向自己座位,記者傻了眼,只能被困在背包和人砌成的圍牆裡,隨著人流一步一趨『擠』進車廂……
由於部分客票未售出,列車特將一些『硬臥帶硬坐』的車票以硬坐價格賣給民工,這些民工雖然買了『硬坐』但卻可享受『硬臥』待遇,車廂內,一些買到這樣『便宜票』的農民工不由分說,將自己的行李卷甩開,抽出鋪蓋搶佔有限的『鋪位』。
呼出『哈氣』變成霜
記者使出平生最大的氣力,好不容易分開人群找到鋪位,開車10分鍾後,車廂寂靜下來。車內農民工草草安頓好隨身物品,陸續進入夢鄉。零點左右,記者鄰鋪的農民工趙吉順被凍醒,大喊:『車太冷了,有沒有暖氣呀?』話音剛落,哈氣就在車廂內變成一蓬白霧。
記者雖然穿著厚厚的羽絨服鑽進被窩,但感覺人仿佛睡在冰箱裡,隨手摸了一下車上的暖氣片,冰涼!
暖氣為啥冰涼?記者凍得睡不著,滿車廂找答案。沒想到,在車廂與車廂間、床鋪底下,發現了一堆堆煤袋子。記者在第三車廂看到,列車員張維勇正忙著把一鏟鏟煤送進水暖爐中。小張告訴記者,每30分鍾就得添一次煤,一節車廂一個往返要燒掉1500公斤煤。據了解,上車前,每個列車員都要把所在車廂的近40袋煤搬上車。爐中水溫達到90攝氏度,正好讓車廂溫度維持在4攝氏度左右。看到這個場景,記者和農民工不再埋怨,只好把羽絨服拉鏈拉得更緊。
車廂裡,沒有鋪蓋的農民工擠作一團,靠著人氣相互取暖。
3元盒飯賣不動
跑了20多年車的大廚李金龍師傅告訴記者,為了給農民工專列供應飲食,列車已將用餐標准降到了3元錢,盒飯裡有肉、有雞蛋、有青菜,可就是這樣標准和價格的盒飯推到車廂裡也還是乏人問津。農民工出門打工都是為了賺錢,多花一分錢都會心痛,大多數人都自備了乾糧和副食。
30歲的海倫漢子尹燕軍和自己的岳父、老鄉一起外出打工。就著新打來的熱水,他們把從家帶來的饅頭和雞肉送進了肚裡。尹燕軍今年是婚後第一次出門打工。聽同村人說天津有個修路的活兒,給錢還挺『把握』的,他就和岳父一起出來了。臨行前,媳婦給蒸了一只雞、一袋饅頭,爺倆兒就這樣出發了。尹燕軍說:『家裡算上老父母、媳婦、女兒一共五口人,全靠兩?地填肚子,一年一?地也就能剩下1000多塊錢。年頭買了種子化肥,再加上一年吃用,年尾基本剩不下幾個錢。今年女兒6歲了,到了上學的年紀,念書也要一大筆支出。我和媳婦一商量決定出來找點活兒,賺點錢。』
『臨外臨』老慢了
被戲稱為『臨外臨』的專列從哈市開到天津用了整整19個小時,途中逢站必停,遼寧省境內的小站繞陽河居然停了足足半小時。列車員說,這是列車在『待避』。因為這種車是臨客之外的臨客,它要給包括貨車在內的所有正點車讓路,晚點是再正常不過的。
也許早知道農民工專列的特點,車內乘客對這一事實顯得很不在乎。只是偶而有人喊著,『啥時候到呀。』
熬過了一日一夜的車程,民工們大都很疲勞。記者在副列車長柳陽和乘警長周璐的引領下來到硬座、硬臥車廂。發現有的乘客已經喝起來了自帶的小燒酒,有的自我組合,天南地北嘮起了家常嗑。車廂裡瓜子皮和水果皮以及垃圾已是滿地,乘務人員只能不停地收拾。為緩和車內氣氛,列車上放起了的音樂。
據悉,此趟臨客預計加開到3月底結束,現在車上臨時抽調來的乘務人員最少完成四趟跟車任務。運行途中,沿途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市農民工都能借道乘坐該車。
不同車程同樣目的
在漫長的旅途中,記者與農民工乘客攀談起來。
來自海倫向榮鄉向國村的張飛,今年22歲已有5年外出打工經驗,剛剛從老家坐火車到沈陽再轉上該車,帶著姑家表妹和姐姐同去秦皇島闖天下。
張飛說,2000年他初中畢業,16歲第一次出家門,來到哈市太平一岩棉廠給老板做保溫板。每次,用手卷岩棉,手上都會被紮上無數個小刺,可就是這樣,他仍堅持乾了5個年頭。雖然老板對他很好,但是厭倦了這種單一的工作,去年他投奔姨媽,『跳槽』到秦皇島,改做木匠活。仗著肯吃苦,腦子活,在同伴中,他做的桌椅板凳最叫好。現在每月能領到1200塊錢,比在哈市多了700元。克山縣昌盛鄉的崔海峰此行是去天津南開區打工。他說,在家鄉每年靠種玉米、黃豆、土豆生活。現在家裡娶個媳婦就得6萬塊。他娘說,打工能給他自己找個媳婦就行了。
坐在5號車廂來自北安龍鎮的宋鳳艷對前途懮心忡忡。她說,愛人在天津曬樹皮,自己和上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在家蒸饅頭。由於當地下崗人太多,饅頭銷路不好,也只好離家跟愛人一起出來闖。
從某種意義上說,列車是這些農民工的一座橋———連接現實和夢想。在這趟車上,約85%的乘客是農民工,他們大多數來自黑龍江省的伊春、牡丹江、北安、綏化、克東、拜泉等地。他們中,有的是第一次出家門,有的是重返工作崗位,有的是工作已有著落,有的人還在等待找工作。他們欲改變現狀,對生活有更高祈求,現在同在一趟列車上奔向異地他鄉,奔向相同或不同的目的地。
沒想到這車還能正點
令拜泉民工李寶貴沒有想到的是,民工坐的『綠皮車』也能正點到站!
6日凌晨5時36分,和李寶貴一樣,車上的民工沒想到這趟民工專列,在一路晚點開行的情況下,卻正點到達了徐州車站。
這可慌了車上的民工,不少民工以為這種車晃晃悠悠的,不知什麼時候纔能到站,一些蒙頭大睡的民工急忙起身下車,正點到達的民工專列也讓車上乘務人員感到吃驚!
經過32個小時的一路顛簸,歷經2000餘公裡的長途跋涉,記者一路乘坐的首趟民工專列順利抵達徐州。當記者和車內乘客走出徐州站時,正是晨曦初射。記者一一握別幾位農民工:『祝你好運!』『祝你發財!』
(特別鳴謝:徐州鐵路公安處乘警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