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2日電 11日,在省兒童中心,上百名學生家長上了一堂『情商教育』課。家長們就怎樣教孩子愛、應如何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批評孩子要講究怎樣的語言藝術等3方面問題與專家展開討論,以幫助孩子逐漸形成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
8時,在省兒童中心二樓的多功能廳,常年從事心理學和家庭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黑龍江大學袁敏副教授為上百名學生家長免費進行了一次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情商教育』講座。在現場記者看到,能容納百餘人的大廳裡座無虛席,有的家長一邊認真地聽著講座,一邊仔細地記著筆記。在這次講座上,省兒童中心的工作人員還對80名家長進行了隨機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40%家長表示,自己沒時間和孩子溝通;40%家長不知道應該怎樣關心孩子心理健康;40%家長為自己目前的教育方式而感到苦惱;有40%家長不知道該怎樣為孩子進行『情商教育』……
在現場,一位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士說,以前她只注重開發孩子的智商,認為只要孩子的文化課成績好、分數高,孩子今後就能夠出人頭地。慢慢地,她發現和孩子之間越來越難溝通,孩子的自信心也不強,情感脆弱、禁不起挫折等問題也隨之產生。經過專家現場解答她知道,這些都是孩子的『情商』不足所致。
袁敏介紹說,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IQ)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如果孩子不會處理人際關系,不會緩解精神壓力,不懂得保護自己,是不可能在現實競爭中取勝的。家長在重視孩子智商的同時,也要給孩子補補『情商』。家長首先要教會孩子如何理解、尊重他人。家長應多從一些極為平常的瑣事中關心孩子的生活,要多與孩子交流,關心他的心理成長。其次,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擁有自尊與自信。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一味地指責,否則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應該通過引導的方式來教育,讓他從中吸取教訓。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掌握方式方法和正確使用批評用語,不要用『小祖宗,求求你了』等語言來祈求孩子改正錯誤,也不要用『笨死了』、『真沒用』等語言來刺激、挖苦孩子,而是要做到言而有理、嚴而有方,這樣有利於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改正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