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都靈冬奧會給哈爾濱2009年大冬會的啟示
2006-03-13 14:19:2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梁學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13日電 都靈冬奧會是一次成功的國際體育盛會。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辦賽的理念與經驗,這是值得哈爾濱2009年世界大冬會認真學習與借鑒。

  為此,記者將在都靈冬奧會的所看所聞所思寫出來,以饗讀者。

  都靈冬奧會開幕的那天晚上,全城的燈全部亮起來,這廂繁星點點;那廂燈火通明,大街小巷驀然靚麗,人的心境亦變得舒展。那天早些時候,這座城市的有關工人還在為『亮化工程』做最後檢查。

  透過絢麗的燈光,我們不難發現東道主的節儉之用心。

  有人說,冬奧會如同一場『世界級的戰爭』。要圓滿舉辦一次盛會,主辦者不僅需要財力、物力支持,調動其他方方面面的無形資源,還要像『家庭主婦』一樣,懂得如何精打細算,節省『油鹽醬醋』,更要有長遠眼光,深諳『戰後重建』之道。

  這次冬奧會,委實讓來自全世界各國的客人們愉悅地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節日。而意大利『主人』的節儉辦事之風,更是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讓人們為之擊節。

  該省則省在臨時上下功夫

  控制財政支出、場館建設及其賽後的歸宿和安排,是東道主頭等考慮之事。在這方面,都靈人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把『錢袋子』捂得非常緊。能不建設的項目盡量不建,在臨時上下功夫,以期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都靈冬奧會走一遭可以發現,各個分新聞中心、各個賽場安檢站、裁判員休息室和官員工作室都是清一色的白色帳篷,內有取暖設備,暖融融的,很溫馨。分新聞中心裡電視、電話和寬帶等一應俱全,記者們在這裡依然可以如常工作。這些都是臨時搭建的,用完拆掉而一運了之。

  記者的主新聞中心和廣播電視中心均設在意大利著名的非亞特公司的一幢大樓裡,堪稱舊樓新用。賽前東道主將其改為兩個新聞中心。前者有15000平方米工作面積,其中包括采訪室、發稿室和攝影室等70餘間工作室,可供上千名文字記者在這裡工作。

  國際廣播中心的工作面積與前者差不多,世界各大電視臺在這裡安營紮寨,央視也在這裡租下一間工作室,以供賽事現場直播。

  此屆冬奧會結束的第二天,工作人員在整理新聞中心,說兩個星期之後這裡將成為揭幕的殘奧會的新聞中心。據說,明年一月中旬在都靈舉行的世界大冬會,也將這裡設為新聞中心。這種跨年度、多賽事地使用,讓東道主大大地節省了一筆開支。

  東道主在興建體育場館上亦大興節儉之風。建在都靈市區的體育場館,開工前組辦者就找好了『新東家』,安排了『後事』。如果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東家,場館又不得不建,那就建一個臨時的。比賽完事之後,就立馬『拆遷』。

  位於都靈奧林匹克區內的靈格托橢圓形體育館,主要承擔都靈冬奧會速滑比賽。從外表上看,該館外裝修為明亮的建築玻璃,氣勢宏偉,現代感強烈。而內部建築基本上拼裝而成,觀眾席、記者席和裁判席都是臨時搭就的。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該館前的路面是剛剛碾壓而成的,一些地方還露著新土。一切都顯露著臨時的痕跡。

  館內設施決不含糊,人工制冷冰場為一流,平滑而透明,選手們對冰質很滿意。我國選手王曼麗和任慧就是在這裡獲得女子500米銀銅牌的。據說,此屆冬奧會結束之後該館便一拆了之。

  如果建成這樣一座速滑館,最少預算也在二三億人民幣左右,賽後的利用率並不高,加上長期的管理和維護費用,將成為一種沈重的經濟負擔。在這方面東道主想得周全,做得實在。

  該省就省搞建設先安排『後事』

  東道主在搞建設時始終遵循一個原則:先找好了『新東家』,安排了『後事』,工程纔能開工。『新東家』不僅要出些銀兩,還要拿出切實可行的利用和開發方案。

  而東道主在建設雪上項目和冰上項目上,還是大有區別的。

  在阿爾卑斯山上建設的場館,規模大小不是想大就大,想小就小的,而是嚴格按照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的運營能力而設計的。如果建大了,觀眾坐不滿。如果建小了,觀眾又坐不下。根據運能而科學設計,這是完完全全的『量力而行』。

  接待自由式滑雪和冬季兩項選手住宿的巴多尼奇亞奧運村,再次顯示出昔日風貌。該接待中心在法西斯時代曾被用作夏日營地,後面來變作一個旅店而游客稀少。重建之後,該接待中心旅游接待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提檔昇級,健身房、游泳池、發廊、銀行、商店、郵局和咖啡屋等一應俱全,成為一個新的旅游接待中心。

  當然,該接待中心舊貌變新顏,還有賴於建有火車站和高等級公路的建成。

  進行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的主體育館———帕拉維拉體育館,是一座建於1961年的比賽場館,3年前改建,目前能容納8250名觀眾。改造後的該館具有兩個水平層面的滑冰場———低層面的一個用作短道速滑賽;高層面的一個用作花樣滑冰賽。場地中央上方是新添置的高清晰大屏幕,館內周圍安排了17個電視轉播機位。此屆冬奧會參賽運動員和采訪記者等對這裡的設施條件都很滿意。

  據介紹,該館的改擴建工程得到一家公司的支持,東道主省去一筆資金。更重要的是,該館『後事』已安排好———被市民用作體育中心。

  主奧運村坐落在都靈靈格頓區,建築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可供2500名選手住宿。村內設有一個服務區,其中包括後勤保障中心、購物中心、健身中心及停車場等。令人矚目的是,村內幾乎由民用住宅和服務設施組成。這是東道主的精心安排,他們事先已將這些建築出售一空,此屆冬奧會結束之後,一些市民根據協議將搬家村內,一些建築將用作研究機構和高新技術服務設施。

  該省就省經濟效益顯而易見

  當地政府的一份報告顯示,2000年至2006年,來自非政府方面的投資、用於籌辦都靈奧運會的預算為11.38億歐元,其中約40%來自電視轉播權收入,39%屬於企業和其他機構贊助,其餘的則是通過銷售門票等收入獲得。這些方面的投資為當地就業創造了大量機會,在今後4年裡就業率年均可望增加0.2個百分點。

  這份調查報告顯示,在今後4年內,奧運會將使皮埃蒙特大區年均經濟增長率增加3個百分點,使全國經濟增長率增加0.2個百分點。報告指出,這主要是由於隨著奧運會基礎設施的改善而帶來的就業崗位明顯增加,由此推動了當地旅游、服務業和與奧運會相關的消費經濟的增長。都靈冬奧會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積極的和顯而易見的。

  2月26日,都靈冬奧會組委會向新聞界公布,本屆冬奧會的純利潤為2.68億歐元。細賬是:總支出為7.07億歐元,其中包括用於場地建設的1.63億歐元、購買技術設備的2.57億歐元。

  總收入為9.744億歐元,其中出售電視轉播權的收入為4.7億歐元、贊助費為4.2億歐元,出讓許可權收入1500萬歐元、門票收入6940萬歐元。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這2.68億歐元純利潤中,不能抹煞節儉的功勞。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