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9日電 到去年年底,佔我省農戶總數14.3%的60.26萬戶農戶告別了『單兵作戰』的生產方式,走進農合組織,依靠集體的力量抵御市場風險,促進增產增收。這是記者從省供銷社獲悉的。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當前市場給我省農業生產提出的新課題,而在農村有著較為完善的網絡體系的我省供銷社系統,早在幾年前就依托自身優勢組織和領辦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經紀人協會等各類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到目前,全省由供銷社牽頭,已有11個市(地)、64個縣、420個鄉鎮建立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協會,11個市(地)、55個縣、357個鄉鎮建立了農民經紀人協會。供銷社發展的各類農合組織總數達到5342個,吸收農戶60多萬戶。2005年,通過農合組織為農民銷售農副產品59億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助農增收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4%。
走進農合組織的農民,在嘗到增收甜頭的同時,更增強了發展現代農業的信心。如大慶市供銷社積極推進農合組織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社團法人型向企業法人型、單純服務型向經濟實體型、組織指導型向經濟效益型的轉變;牡丹江市供銷社領辦的食用菌協會制定了黑木耳、滑子蘑、猴頭蘑的標准化生產規程,成為全省食用菌標准化生產典型。目前協會引導產業規模達10億袋,實現產值20億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623元。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