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0日電 這兩年,我省糧食產量一年登上一個大臺階,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連創歷史新高,僅用兩年時間就從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重新回到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行列。
2004年,我省糧食產量首次突破300億公斤大關,達313.5億公斤,比上年增長25%;2005年,糧食產量突破350億公斤大關。兩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509元昇至3200元。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20%,成為我省歷史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2005年在高起點上又增6.5%。『沒有國家的政策支持,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喜悅之餘,廣大農民對此認識深刻。
一號文件『攜金帶銀』糧食大省展露笑顏
2004年,對黑龍江來說,是一個值得載入史冊的日子。這年春天,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央一號文件《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乾政策的意見》『攜金帶銀』走進農家。免除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除煙葉外)——我省近1800萬農民從此告別了『皇糧國稅』;不僅如此,作為糧食主產區省份,我省農民還得到『三補』: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18億元糧食風險基金直接補貼給農民和農墾職工; 5億元左右的大豆、玉米、水稻良種補貼資金也流人農民腰包。
據統計,中央出臺的『兩免三補』政策,我省得到51.8億元資金支持,列全國第一位;農民因此人均減負增收219元。備耕時節,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來我省調研時,農民拉著他的手激動地說,『種地不交稅,國家還給錢,從來沒有過。』
好政策很快就轉化為發展生產的巨大動力——全省出現了多年未見的搶包耕地、學習科技和購買農機熱潮。『還沒插秧,就比往年增收了2000多塊!』五常縣民意鄉水稻大戶王海林當即決定:把這些錢全部投入到當年的生產中,『寧可多花錢,也要買好種!』
盡管包地價格一漲再漲,但各地農民仍搶包耕地;剛進3月,農墾總局的3000多萬畝耕地就被『包』一空。『買大型農機、按標准作業』成為備耕的新變化。據不完全統計,僅開春以來,虎林市農民就購買大型農機具890臺件,農機銷售額同比增長5倍。
來自省農委的統計數字,為那個春天的喜悅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全省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65.9萬畝,農業生產投入增加40億元,增長18.2%;備春耕形勢歷年來最好。
農業生產亮點頻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喜悅並沒到此為止。『中央財政對糧食主產縣通過轉移支付給予獎勵和補助』--2005年春天,旨在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中央一號文件,再給我省送來『金』風:除加大『兩免三補』力度外,全省70個縣(市、區)直接獲得國家財政轉移支付7.95億元的獎勵補貼,獎金總數居各省之首;多的縣得到2000多萬元,最少的縣也得到300多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能力。
連續三年,中央圍繞『三農』出臺了3個一號文件。除了直接補貼,這些文件還蘊涵著許多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措施,內容直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建立,農村各項事業繁榮和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
可以說,農業進入新階段以來,我省農村經濟一直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市場糧價低迷,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雙重制約;資金投人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低下,農業靠天吃飯狀況難以擺脫;農村就業壓力大,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勞動生產率和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偏低。了解了如此的現實,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對我省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省委、省政府因勢利導,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抓農業標准化,向科技要效益;抓主輔換位,抓勞動力轉移,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組建農機合作社,鼓勵農民流轉土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這些政策,不但富了農民,增強了他們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投入能力,而且激發了各級政府抓農業的積極性。有效促進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省農委副主任王兆斌的一番話,道出了深層次原因。在中央政策的引領下,我省2005年財政專項支農資金比上年增長14%,今年的增幅更達到46%。僅省級財政就拿出近45億元支持農業。
僅僅兩年,我省農業亮點頻現:2005年,全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3490萬畝,農業標准化種植面積首次突破1億畝。全省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300戶,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戶均增收1400元。兩年間,全省農產品進出口連創歷史新高,出口額達8.5億美元;種植業優質品種覆蓋率達97%以上,畜牧業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85%;省本級投入2.05億元資金扶持引導農民組建了258個農機作業合作社,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6.5%;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49%——農業增長方式正逐步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與此同時,21個縣(市)新建戶用沼氣池1.8萬個,我省農村循環經濟和節約型農業開始破題。
如今,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機遇面前,我省又做出新的戰略部署:綜合資源、市場需求、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重點打造四大優勢產業,即優質糧食產業、畜牧產業、綠色食品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振興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根本。我們的目標是利用5年時間實觀由糧食大省向畜牧業大省的跨越,由農產品生產大省向農產品加工大省的跨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省農委主任李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信心十足。
找到感覺的我省農業,正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