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0日電(記者 高長利) 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五大連池市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十字』目標要求,緊緊依托『三個代表』責任區這一有效載體,進一步加大深化整改工作力度,努力解決影響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問題,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立足產業結構調整,著力解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業發展水平低等問題。五大連池市確立了以工業化富裕農民、以城鎮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昇農業,整體聯動建設新農村的工作思路。各鄉鎮以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重點,結合本地資源和發展優勢,深入實施以綠色農業、畜牧業和勞動力轉移為主的『三分』戰略,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著力發展市場農業、生態農業,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努力拓寬農民致富增收渠道。同時,加快了良種引、試、繁、育、推步伐,優質專用品種種植面積力爭達到95%以上,建設各類農業科技示范園區1.5萬畝。積極拓展勞務產業,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鞏固壯大勞務基地,計劃培訓1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000人,現已轉移1865人。
立足農村基礎建設,著力解決農村基礎設施落後,生活條件差等問題。按照『一氣』、『二清』、『三改』、『四化』的目標,該市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針對群眾反映的吃水難、行路難、就醫難等問題,加大了整改力度,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加強了鄉村道路建設,太平通鄉路和蓮花兩條通村路已投入使用。加強了公共衛生工作,全面實施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投入價值14.5萬元的醫療設備,武裝鄉鎮衛生院。經過廣泛宣傳和引導,吸收71780名農民參加合作醫療,減輕了農民醫療負擔;實施了農村有線電視『村村通』二期工程,有線電視覆蓋面新增36個村,到年底實現全覆蓋;全市打飲水井11眼,解決了11個村屯人畜的飲水安全問題,今年將完成7個村的深水井和自來水入戶工程。立足培育新型農民,著力解決部分農民素質不高、致富能力弱等問題。以培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該市依托遠程教育培訓優勢,利用職業教育中心、鄉、村電教點為教育教學網點,以『三個代表』責任區為基本教育培訓單位,全面推進『鄉村乾部素質昇級工程』,對鄉村黨員乾部、村級後備乾部、致富帶頭人開展了大規模、全方位的素質培訓,提高了農村乾部發展農村經濟、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各涉農部門利用『科普之冬』、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指百聯十』等活動,對全市廣大農民開展了以農村實用技術、農村政策法規、外出務工崗位技能等為主要內容的大規模培訓,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和群眾科學致富的能力。全市共舉辦鄉鎮各類培訓班60場次,培訓7000餘人次,發放科技書籍3100冊。
立足提昇黨組織戰斗力和凝聚力,著力解決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存在的突出問題。針對當前個別黨組織存在軟弱渙散、農村黨員『雙帶』能力不強等問題,該市專門制發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實施意見》、《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實施意見》,下大力氣加以解決,通過配齊配強班子,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加強了支部班子調整力度,調整支部班子31個,調整支部成員65名。特別是農村支部選拔了一批致富大戶和經濟能人進入支部班子,黨員『雙帶』能力明顯提高。進一步完善了『兩委』班子聯席會議、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制度,使支部工作走上了規范化、科學化軌道。同時,通過實施『黨員認證工程』,強化黨員教育管理。通過電視公告、發放致全體黨員一封信等形式,全面推進黨員認證工程,對黨員重新登記入冊,強化對黨員教育管理,有78名同志主動回到黨組織懷抱。把『三個代表』責任區作為黨員發揮作用、體現先進性工作平臺,深化『三個代表』責任區活動,激發黨員內在動力。結合鄉鎮、村屯特點,普遍建立了信訪調解、技術服務、安全生產、項目幫扶、扶貧解困、政策宣傳等崗位,使責任區不斷發展成為融服務、教育和引導為一體的綜合型責任區。結合支部+協會、支部+經濟聯合體和支部+農民股份合作公司等形式,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實行了責任區黨員的首問責任制和承諾制,強化了工作責任落實;在農村完善了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責任和義務,極大地調動了黨員發揮作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了黨組織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