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電 『各地一定要把備春耕生產作為今年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個戰役來打,務求打出新水平,打出新標准。』這是日前召開的全省備春耕生產電視電話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省政府面向社會大眾首次發出的新農村建設號令———因為新農村建設,這個春天的備耕變得與眾不同。
鏡頭一:2006年2月15日,省政府西樓會議室。省財政廳、省農委等省直單位有關負責人坐在會議桌前,會場四周的電視屏幕上顯現著各地分會場的收看收聽畫面。副省長申立國在主席臺上朗聲發言———『糧食直補資金和良種補貼資金,要在3月底前發放到農民手中。國家資金沒有到位前,由省財政先行墊付,保證按時發放,用於春耕生產。農機補貼和新建農機作業合作社,要抓緊定點,落實資金,購買機具,確保在春耕中發揮作用。』
信心決心真心備耕勁足目標高
為了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開局,省政府提前謀劃,不但對形勢與任務分析部署得具體明白,更把措施與安排交代得清楚及時———
『用現代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增產增收的效能。』省委、省政府明確備耕第一役主攻方向,各地動作迅速。
雞西市1000名熟悉農村工作、政治和業務素質高的優秀中青年乾部和科技人員,早在3月之初就組成若乾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指導組,進鄉駐村,幫助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協調解決備春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樺川縣從科技備耕入手,聘請省農科院、縣農技部門的農業專家,針對農民反映普遍的問題,逐層次開展『點菜式』培訓,讓專家與農民『面對面』零距離培訓。去冬今春,該縣已完成3.5萬農民的科技培訓,實現了每戶有一個科技明白人、每十戶有一個科技帶頭人、每百戶有一個科技示范戶的目標。通過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望奎縣7萬多農戶家家都有種地『明白紙』,655個屯屯屯都有一張科技種田光盤。
建設新農村,發展經濟是關鍵。為了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克山縣制定了10條政策措施。如整村土地流轉的,縣裡給予30萬元的獎勵;整屯流轉的,獎勵15萬元;對農村養殖戶,免收防疫費;對新上的鄉村企業,稅收地方留成部分,3年內全額返還。
針對當前國家大力扶持種糧農民,市場糧價紛紛上揚的形勢,許多縣市農民都盯上了水稻、玉米等高產高效作物。七臺河市宏偉鎮前山村農民孫文海去年就到附近農場包了六七百畝地,他說:『現在形勢好,咱老農種地就掙錢哩!』
綠色水稻基地縣慶安今年則瞄上了『標准化』,他們打算好好走走內涵挖潛增效的路子。縣裡大力推行『三小變三大』工程,即『小苗變大苗、小棚變大棚、小池變大池』。去冬今春,共新建水稻育苗溫室10.5萬平方米、育苗大棚5000棟,對水田的彎彎埂子、偏偏池子和小池子進行曲直、平整、放大,使單池面積都達到了2畝以上。全縣僅此一項就增加水田有效面積0.2萬畝。
記者從省農委生產處獲悉,按照各地上報的種植計劃,今年我省糧豆薯種植面積預計1.5億畝,比上年增加160萬畝;其中水稻面積比上年增加200萬畝,可達3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比上年增加210萬畝,可達4300萬畝。
鏡頭二:2006年3月8日,雞東縣下亮子鄉長慶村村委會會議室。村支書范厚軍和10來位村民代表齊整整地坐成一排。面對省裡來的新農村建設調研組,范厚軍信心十足地說:『今年俺們可要大乾一場。一是建工業園,發展農產品加工。資金已經有了,省農業開發辦扶持我們200萬元,現在只等地一開化就動工建設;二是發展畜牧業,全村養豬大戶還要再發展50戶;三是到春耕結束,實現外轉農村勞動力550人。』
信息、項目、產業處處備耕重富農
備耕時節,走訪各地,記者很快就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無論是市縣有關領導,還是鄉村基層農民,備春耕的話題內容並不只是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勞動力轉移,所有能促進增收的路子,都在他們的謀劃當中。
在七臺河市,記者聽農民說的最多的詞是項目。原來,這個市農產品加工業相對發達,龍頭企業多,產值超億元的大型龍頭企業就有3家,產值超5000萬元的有4家,還有兩家出口創匯企業。在政府引導下,這裡的農民已經學會了與企業『結伴』發展———與企業簽訂單,到企業去打工,每一個能增收的路子,他們都不會放過。今年該市拿出600萬元扶持農民發展養殖業。目前農民正積極報名,參與畜牧小區建設。
大慶市大同區的備春耕也別有特色:通過開展送項目、送崗位等『八送』活動,新農村的備耕成了全民春耕。新春伊始,該區1300多名乾部已深入58個行政村、318個自然屯,為農民送去萬壽菊、中藥材、大鵝養殖等種養業項目20多個;通過召開勞務對接會、網上發布用工需求信息等途徑,向上海、大連、北京、哈爾濱等地輸送農民工1300餘人。
『要想富,先修路。政府給農民修路,是讓他們致富的最好辦法。』備耕時節,勃利縣縣長劉洪興謀劃的不僅是當前的生產,更有長遠的發展。他告訴記者,除了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發展烤煙、萬壽菊產業,帶動農民致富,今年縣裡還要乾一件大事,就是拿出720萬元,把全縣12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通村公路全部修好,『讓農民順順當當地進市場、奔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