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3日電(記者 杜麗華) 這兩天,齊齊哈爾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村民韓光志正忙著選種備春耕,盤算著今春種植50畝優質高產大豆。然而他卻將自家的18.8畝地包給了村裡,自己還要到南山林場包地。也許很多人不解,原來韓光志自己算著精明的增收賬。
2003年6月,新興村以國家投資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為契機,運作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即采取『反包倒租』的形式,將農戶的土地經營權有償轉讓到村裡,由村裡集體經營,每畝付給農民160元土地流轉金。當年,韓光志把自家的18.8畝地以每畝160元的價格租給了村裡。
![]() |
『我把地包給村裡,心裡就吃了定心丸,我就擎等收錢兒了。』韓光志給記者算了第一筆賬:『自己種地的時候,年頭好了一畝地最多能掙100來塊錢, 18畝地一年也掙不到2000塊錢。趕上年頭不好,別說2000塊錢,不賠老本就算不錯。如今就不一樣了,去年村裡一畝地給185元,一年下來坐在家裡什麼也不用乾就能拿到3478元。』
從2003年起,全村390戶農民都像韓光志一樣共把1.3萬畝土地轉包給了村集體。全村通過土地集約化經營,帶來的是一系列可喜的變化:經營成本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農業收入不斷攀昇。原來全村由2000多人種的地,現在就由32個人負責統種、統管、統收,農機作業合作社全程實行大機械作業,實現了糧食生產各個環節的標准化。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2342元,2004年達到3870元,2005年則達到了4260元。
![]() |
這樣一來,全村85%的勞動力就從原來的一畝三分地中解脫了出來,打工、搞養殖、跑集貿樣樣來錢。韓光志說起2005年的家庭收入,他美滋滋地給記者算起了第二筆賬:『去年,我給村集體打工乾農活一年掙了3000多元,大兒子給村農機合作社打工掙了7000來塊,小兒子在上海打工一年掙了一萬多,老伴開個小食雜店還收入三千多元。3年前全家還靠種地一年能掙2000多塊錢維持生活,三年後我們一家的純收入就能達到二萬多,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 |
2002年以前新興村還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幾年時間,全村的面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條光潔的水泥路貫穿全村,一座座別致的磚瓦房應接不暇,摩托車、四輪子紛紛開進農戶家……『我們村的好事可多著呢,鄰村的人都可羡慕我們了。』韓光志驕傲地說:『村裡誰家要蓋房子,村裡免費給挖地基,送砂石料,舊房改建新房村裡還給補貼5000元。中小學生上學也不收錢,誰家孩子考上大學還獎勵2000元。咱吃自來水不花錢,逢年過節村乾部還挨家挨戶免費給送年貨。』
當記者問起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嗎,韓光志半開玩笑地說:『能有今天的生活,我不是一般的滿足,那是相當的滿足。』盤算今年的光景,韓光志信心滿懷地為記者算了第三筆賬:『如果今年年頭好,一畝地怎麼也能掙100元,包種50畝就能掙5000元。再加上包地的三千多塊錢和兒子打工、老伴小店的收入,今年全家收入能達到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