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5日電 湯原縣有著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可光靠種水稻,農民難富。如今他們大搞稻草稻殼稻糠深加工,『副業』收入抵消種植成本還有剩餘,『主業、副業』齊發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
湯原水稻生產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過去農民種水稻,大米只能沿街叫賣,稻草大部分用做燒柴,稻殼、稻糠也只能成為雞刨豬拱的垃圾。2001年,湯原縣委、縣政府確定了全縣水稻生產產業化發展戰略,把米業、紙業與乳業一起確定為三個立縣產業。
以稻草為原料的湯原紙業公司2000年的生產能力僅為1.5萬噸,而且環保不達標,企業面臨關停的危險。湯原縣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五年累計投入1.6億元,新上擴建和環保項目10餘個,生產能力達到4萬噸。去年加工稻草7萬噸,直接拉動農民增收1400萬元,使每畝稻草收益和水稻種植成本持平。
2003年,利用香蘭油廠閑置的廠房和浸油設備,引入了上市公司———杭州中谷公司和大連華旗公司,與香蘭米業公司組建了設計加工能力3萬噸的湯原縣中谷油脂有限責任公司。去年加工米糠1.1萬噸,全部消化了本地稻糠,銷售收入605萬元。
為了整合資源和品牌,形成市場競爭優勢,這個縣重點扶持了香蘭米業公司,使這家企業全縣外銷大米份額達到80%以上。香蘭鎮2位農民在縣、鎮黨委政府的直接扶持下,投資10萬元,建設了稻殼炭棒廠,日加工稻殼10噸,所產炭棒供不應求。
湯原水稻生產產業化發展格局的形成,實現了農民、企業、政府『三贏』。2005年,全縣GDP實現15.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2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其中水稻一項農民就收入2億元。農民增收,企業也獲得好的效益。去年,規模以上稻產品加工企業的銷售收入、實現稅金、利潤均佔全縣總數的1/2左右,顯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