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7日電 近日,哈爾濱市政協委員與新聞媒體對哈市2005年新建的高檔公廁進行了實地查訪。據了解,2005年哈爾濱市政府投入300萬元,並由哈市各區配套資金200萬元在全市修建30座公共廁所。這本是一項造福城市居民的工程,但這項工程的結果卻是令人痛心的:未完工、未使用、被挪用、重復建設、超額投入等現象觸目驚心。
公共廁所不像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那樣投資巨大,引人注目,但同樣是公共事業,而且是與普通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外地旅游者的出行密切相關。公廁雖然不完全代表一個城市的形象,但離開了它,會給城市居民帶來極大的不便。說得嚴重些,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與公廁等衛生設施完備與否有著直接的聯系。前一段時間,有一家媒體將『哈爾濱男人隨地便溺』的情況進行了報道,說的就是個別男性公民已經把隨地便溺當作習以為常之事。以此筆者認為,人的素質是一方面,相應的公共設施——公廁短缺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城市規模化、現代化發展,需要各種公用設施更加充足、更便於使用。但政府投資數百萬元建設的公廁出現『一團糟』的局面,就讓人不可理解。公廁要建在人們最需要的地方,要建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這幾乎是一種常識,但有些規劃者、建設者卻常常把公廁建在了一些人們難以發現的地方。而且,建公廁對設計、施工的技術要求並不是太高,卻屢屢出現『半截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是那些規劃者、建設者責任心不夠,還是能力太差?或是制度方面的原因?
經濟學認為,公共物品的產生過程往往伴隨著『尋租』行為,就是利用公共權力為某一利益集團或個人牟利。目前哈市公廁建設的結果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政府做出的決策並無差錯,錢也沒少投,但市民百姓(包括外來旅游者)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方便,個別公廁居然還帶有車庫,讓人看出一些人利用公廁謀私的痕跡。作為企業,每一項投資都是要講求效益的,但在公廁建設中,政府的投資卻沒有實現其應有的價值,這是一個遺憾,即使不追究誰的責任,但至少要吸取一點教訓,積累一點公共物品的經營管理經驗。不能把錢投出去就不管了,要讓納稅人的錢發揮最大效應、達到最好的效果。再具體一點說,對那些規劃者、建設者要有制約措施,不能讓他們用政府投入的錢,隨便不管在什麼地方,蓋一個叫做『公廁』的東西來,就算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