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3日電 『胡爺爺期望我們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請問您如何理解榮和辱?』日前,復華小學2600名小學生走出校園,進行了一項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每人至少采訪和調查了3至5名成年人,請他們談對榮辱觀的看法。
從父母、親人到身邊不熟悉的陌生人,孩子們調查對象的范圍不斷擴大,其中既有老紅軍、企業家、機關乾部,也有勞動模范、廚師、環衛工人。短短一周就調查了1.6萬名成人眼中的榮辱觀。
【議榮說恥】
調查問題:
請問您在生活中,認為什麼事最光榮?什麼事最恥辱?
調查反饋:
袁岳:做會計的媽媽認為,要以誠信為榮。因為講誠信是做會計人員的准則,也表現出做人的態度;弄虛做假是職業所不允許的,更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邵雨晴:做收銀員的阿姨認為,全心全意為社會服務最光榮,能讓更多人享受到通過自己努力帶來的成果,這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工作不認真,算錯數字,讓別人受到損失最恥辱。
郭陽:做工程師的叔叔認為,愛崗敬業最光榮,是工作的根本。以沒有職業道德為辱,這也是工作的根本。
馮洲旭:退休的爺爺認為,以勤勞進取為榮,工作是人生價值的體現,勤勞樂觀有利於身心健康;以好逸惡勞為恥,懶惰是罪惡的溫床,會使人萎靡不振。
調查問題:
在學校、在家裡、在社會上應該如何做?如何去多做光榮的事?少做可恥的事?
調查反饋:
白明駿:我認為,在學校裡最光榮的事是幫助別人;最可恥的事是欺負同學、上課遲到。在家裡最光榮的事是幫家人做家務、尊敬長輩、聽家長的話;最可恥的事是惹爸爸媽媽生氣,給家人添麻煩。在社會上最光榮的事是不隨地吐痰、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設施;最可恥的事是打人罵人,隨便踩草、摘花。
宿一凡:在學校團結同學光榮,考試打小抄可恥;在家裡幫大人做家務光榮,說謊可恥;在社會生活中幫助別人、給老人讓座光榮,隨地吐痰、偷東西可恥。我要多做光榮的事。
劉天響:無論在家還是學校,我都以愛護動物和保護環境為榮,我們要和大自然友好相處,共同發展。
調查問題:
請進行自我調查,反思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談談你心中的榮辱觀究竟是什麼?
調查反饋:
楊慧哲:我以誠實守信為榮,見利忘義為恥。比如在考試時遇到一道難題不會做時,就抄別人的得了高分,但這個榮譽不是你的。不會就是不會,一定要認真看並把它做會,靠作弊得來的不是榮譽,而是恥辱。
邵雨晴:我認為同學之間要以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為榮,以欺負同學、和別人打架為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當同學生病或低年級同學有困難時,我們都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當有同學學習成績落後時,不應該嘲笑他,而應該去幫助他、鼓勵他。
袁岳:每次坐公共汽車時,看到歲數大的爺爺奶奶,我都會主動站起來,給他們讓座,我認為尊老愛幼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少年兒童,要把它發揚光大。平時還要注意遵守學校紀律和社會公共秩序,這對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非常有意義。
【教師評說】
復華小學大隊輔導員張欣:同學們積極參與了這次調查活動。根據年齡段不同,老師還創新了調查形式,比如一年級的孩子寫圖文日記、二年級交調查問卷、三年級寫采訪記錄、四五年級寫調查報告等。調查中,孩子們既調查了自己,也調查了成年人,孩子、老師和家長都有了許多意外收獲。比如,在雷鋒生前戰友劉淑珍老人家中,聽老人講述默默無聞做好事的經歷,同學們轉變了以往做好事要誇獎、要大家知道的想法;在老紅軍王爺爺家中,同學們懂得了勤勞、節儉最光榮的道理。
復華小學副校長羅哲群:策劃這項活動之初,我們有很多疑問,在孩子心目中,究竟什麼是榮、什麼是辱?如何能讓這次德育活動真正發揮實效?但當看到孩子們的調查問卷及他們的變化後,我吃驚了,一次小小的社會調查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居然如此巨大。
德育工作不能靠單純說教,還要貼近孩子生活,讓他們在體驗中感悟,並逐漸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通過這次調查,校園裡好人好事多了。調查也促使社會特別是家長們反思,如何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孩子,促進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