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幅作品寄予希望
5日14時30分,剛下飛機不久的吳東魁顧不上旅途的勞累,匆匆驅車趕往哈市道裡區新發鎮的三場小學,與他同行的還有譚悅新將軍。半個小時後,吳東魁一行人抵達了三場小學,早已等待在那裡的師生們激動不已。簡單的寒暄後,吳東魁拿出了自己帶來的作品——《國露天姿報春馨》和《魚翔潛底濁激浪》,當場捐贈給了三場小學。吳東魁說,雖然三場小學的辦學條件與大城市的學校相差很多,但希望這裡的學生們能夠學會在逆境中求發展,不要因為沒有嶄新的書本、美麗的校捨而放棄自己的求學路。他語重心長地告訴在場的學生們:『雖然你們的學校沒有城裡的學校好,但你們自身並不比城裡的孩子差,只要付出努力,你們會更出色。』
吳東魁希望學生們將來學業有成之後,能夠懂得報效祖國,報答人民。吳東魁說,他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寒無法上學,是國家和人民養育了他,培養了他。今天,當他取得了成功後,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回報國家。他說,這次來哈爾濱,看到還有像三場小學這樣貧困的學校,這讓他很痛心,今後他會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地次捐助哈爾濱的貧困學校,希望可以為貧困學校的改變盡一點微薄之力。
勤奮是成功的最大因素
吳東魁到冰城依然還是自己的一貫打扮:上身只穿了一件短袖白襯衫,下身穿了一條極其普通的藍褲子,精神十足,氣度非凡。雖然四月的哈爾濱春意融融,但還沒暖和到穿短袖的程度。譚悅新將軍看出記者的疑惑,笑著說:『老吳一年四季就這一身打扮,這都成了他的標志性穿著了。前兩年到哈爾濱看冰燈,他穿的這一身衣服,惹得大家顧不上看冰燈,光看他了。』
有著山東人的直率與坦誠,吳東魁坦言自己不畏嚴寒的體質其實都是在過去貧苦的歲月裡磨練出來的。吳東魁1956年生於菏澤,家境的貧寒使吳東魁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更別提求學了。『記憶中,從小到大也就有兩三件單薄的衣服,媽媽給我補了又補,即使穿得不能再穿了,也捨不得扔掉。』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吳東魁對那段窮苦的歲月總是無法釋懷。
在那個年月,畫畫是吳東魁惟一的快樂源泉。1964年,吳東魁8歲的時候,媽媽送他到家鄉的侯集小學念書,書本上的英雄人物以及各種插圖,不知被他臨摹了多少遍。沒錢買筆,他就把同學們扔掉的鉛筆頭撿回來用;沒有紙,他就從垃圾箱裡撿廢紙片。常常過不了幾天,他畫的畫就把小藍布書包塞得滿滿的。
由於家裡窮,晚上點不起煤油燈,吳東魁就跑到屋外借著月光練習畫畫。下雪是吳東魁最興奮的時候,他拿著一根木棍兒,顧不上寒冷,在雪地上盡情地揮灑著『畫筆』,他說:『這樣就節省紙張了』。
1973年,高中畢業後,17歲的吳東魁考入菏澤縣工藝美術廠,當了一名臨時工。1978年他又放棄了這份在當時收入頗豐的工作,考取了山東省輕工美術學校。1982年畢業後,吳東魁調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國報道雜志社任美術編輯。1985年世界科技博覽會特邀展出他的《勁竹圖》,受到友人的贊賞。中央電視臺先後為他拍攝了專題記錄片《天高任鳥飛》、《吳東魁繪畫藝術》、《吳東魁筆墨技法》、《李寧和他的國畫老師吳東魁》。山東電視臺錄制的《吳東魁畫展巡禮》被譯成六種文字在國內外播放,影響頗深。
一路走來,吳東魁認為,『貧窮』是自己奮斗的最大動力,『勤奮』是自己成功的最大因素。
不想『高處不勝寒』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吳東魁說,他現在最大的遺憾就是自己的作品還未能讓百姓喜聞樂見,還有很多百姓不了解他的作品,因此他最大的願望是讓自己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進入尋常百姓家。今年年初,『吳東魁的藝術世界』網站正式推出,裡面收錄了他的所有作品。吳東魁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這個網站了解他,並給他的創作留下寶貴的意見。吳東魁笑稱不想做一個『高處不勝寒』的畫家。
一些藝術大師提起吳東魁,都說他是一個『全能』的畫家,不僅各種繪畫手法都精通,而且花鳥魚都擅長。從農村天地走出來的吳東魁,畫路很寬,題材廣泛。他熟悉農村,熟悉大自然,熟悉充滿淳朴風情的山水草木、花鳥魚蟲。他善於畫各種飛鳥、家禽,『筆』簡意賅,出神入化。『雄雞一唱天下春』高亢有力,墨潤蒼勁,神州萬物,大地更新,令人奮發。吳東魁說:『我畫了無數只家禽、飛鳥,沒有一只重樣的,是多年的農村生活使豐富了我的創作經驗。要想捕捉生活中、自然中的生動場面,光憑自己的手畫出來的東西是不夠的,還必須把眼、腦、心綜合集中在一起,纔能得心應手,隨機多變。』吳東魁的筆墨技法,是以骨法用筆,以形寫神,神形兼備,意境深遂,令人觀之拍手稱快,叫絕不已。
出生於牡丹之鄉的吳東魁當然喜歡牡丹,也愛畫牡丹,他鑽研出一套專畫牡丹的技法。他畫牡丹,先畫花的內部,再畫花的外觀,層次分明,花大色艷,媚而不俗,饒有風姿。 畫竹是吳東魁的另一種享受,他神馳心往的是翠竹的虛心勁節。吳東魁畫的竹,蒼勁挺拔,雲根玉立,不囿於古人,又有別於今人,自成一格,獨具風采。他的墨竹,尤其是風中之竹,雄健朴拙,鏗鏘有力。對意境的追求,使吳東魁畫的竹,仿佛迸發出一股蓬勃向上的生機,拂蕩著一股瀟瀟不散的正氣。這次來到哈爾濱,吳東魁特意攜帶了一幅《新竹勁節雀翻飛》贈予本報,他說,希望《黑龍江晨報》能像亭亭玉立的竹子一樣,化作『正義的使者』,用理性和責任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鏈接
吳東魁,字昊天,號清瘦人,1956年生於山東菏澤,現為中國書畫藝術人纔研究會會長。他自幼酷愛繪畫,視藝術為生命,歷艱辛而不渝,作品與其昇沈,終登藝術殿堂。
1982年畢業於山東輕工美術學院,1983年調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國報道雜志社任美術編輯。1985年世界科技博覽會特邀展出他的《勁竹圖》,受到友人的贊賞。中央電視臺先後為他拍攝了專題記錄片《天高任鳥飛》《吳東魁繪畫藝術》《吳東魁筆墨技法》《李寧和他的國畫老師吳東魁》。山東電視臺錄制的《吳東魁畫展巡禮》被譯成六種文字在國內外播放,影響頗深。
他的個人畫展先後在陝西、山東、河南、廣東及首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舉辦,轟動整個美術界。在臺灣、日本、新加坡 、韓國 ……先後舉辦個人畫展和大陸名家展。國內外各大報刊發表他的作品和評價文章逾千篇,中國報告文學以幾萬字之巨介紹他的成長之路。他的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釣魚臺國賓館、中國美術館、中央電視臺及首都各大報社珍藏懸掛。他的畫被國家出版社印制幾十種掛歷,在國內外發行,受到人們的稱贊。他的作品被中央領導作為國禮送給國外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