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6日電 年初至今,准備把同江市的肉牛產品通過同江港出口俄羅斯的畜牧局一班人忙得腳打後腦勺子,目的就一個:實現畜牧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地處邊陲的同江市,有耕地近200萬畝,草原32萬畝,年產糧食22.5萬噸,鮮草近10萬噸,糠麩10萬噸,豆粕2萬噸,秸稈18萬噸。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必須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昔日圖畫早日在同江重現。』同江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給各有關部門下了一道『死令』。該市畜牧局首當其衝:把發展畜牧業的重點瞄准了構築產業化上,采取『三招鮮』重點推進。
第一招,實施科技對接。畜牧局選20名懂技術、會管理的技術人員與20戶養殖大戶對接,從飼養管理、疫病防治到出欄,實行全程指導。市肉牛養殖協會會長許萬福,與長春市的皜月集團簽訂了訂單合同,去年僅育肥出欄肉牛一項純利達5.6萬元。
第二招,增加資金投入。去年扶貧辦為畜牧業注入資金600萬元,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從外地購入基礎母牛4000餘頭,以『放母還犢』形式發放到養殖戶手中。截至目前,這個市用於畜牧業的資金高達4200萬元,較去年增長175%。
第三招,實行標准化飼養。畜牧局技術人員從標准化養殖入手,引導養殖戶改變傳統觀念,建立標准化畜捨,實行科學化飼養。目前,全市共建標准化牛捨1.2萬平方米,標准化豬捨2.2萬平方米,並新建養殖小區3個。
同江市抓畜牧業形成了大合唱的格局,給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美好的春天。截至現在,全市各類養殖專業戶已達到2080戶,其中大戶1624戶,分別比去年增長20.5%和31.4%;實現肉牛飼養量6.032萬頭,肉羊5.2萬只,生豬10.2萬頭,禽108萬只;實現牧業產值1.81億元,人均牧業收入突破千元大關。
去年,同江市的畜牧業生產走出了國門。華龍、碧源米業公司分別在俄羅斯的下列、比羅比詹建起了年飼養萬頭的生豬養殖場。招商引資企業振興孵化場截至目前已回收活鵝3.8萬只,其產品分別銷往浙江、安徽和上海。同時,利用肉類加工廠的有利條件,招引外地人員到同江收購肉羊,屠宰後銷往全國各地。目前,外埠客戶楊振濤已收購肉羊1.6萬只,屠宰後銷往沈陽、大連等地。
同江市畜牧局局長杜君告訴記者:充分利用同江對俄口岸優勢,力爭盡快把同江的畜產品出口到國外,實現出口創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