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7日電 昨天,哈爾濱市33家單位被確定為今年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分電焊工、汽車修理工等23個工種對農民工進行培訓,今年將有5.5萬農民由此變技工,步入城市『藍領』行列。
新增33家農民技能培訓基地
昨天,哈爾濱市今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前的職業技能培訓。為了發揮現有教育培訓資源的作用,培訓基地基本在現有職業技術學校中選出。今年哈爾濱市共有37家單位申報,經綜合評審,最終認定了33家。至此,全市共有哈軸集團培訓中心、市工業技術學校等在內的『陽光工程』培訓基地144家。
技術含量高的專業比重增加
據市農委和市勞轉辦負責人介紹,以往哈爾濱市農民外出打工多從事重體力勞動等技術含量低的工作,收入較低。此外,還有一些農村富餘勞動力因沒有一技之長,無法外出務工。據統計,去年哈爾濱市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只佔農民全年收入的20%,而江浙地區這一比例高達70%-80%。這一方面說明哈爾濱市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和人數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反映出對農民的技能培訓迫在眉睫。今年,哈爾濱市保持了家政服務、餐飲、建築、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加大了技術含量更高的電焊工、汽車修理工等專業的培訓比重。並根據國家職業標准和就業崗位的要求,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課程。
參加培訓農民『包分配』
據悉,今年哈爾濱市的各培訓基地均公開承諾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即保證參加培訓的農民就業,並對就業情況進行跟蹤服務。哈爾濱市今年計劃培訓30萬農民,其中引導性培訓24.5萬人,即通過短期培訓,令他們掌握進城務工的政策和簡單的技能;技能性培訓5.5萬人,即通過嚴格的專業技能培訓,令其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成為技工,步入城市『藍領』行列。哈爾濱市將以此推進農村勞動力由數量型向技能型轉變,讓農民不但能順利就業,還能自主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