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記者親歷何家溝沿岸 昔日漁米河 今日臭水溝
2006-04-10 06:16:1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劉錫菊 趙政府 劉 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0日電  何家溝,曾經給兩岸的百姓帶來了無數的歡樂,被人們稱為『漁米河』。但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們在盡情享受這條溝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卻沒有加以保護,使它變成了今天的『臭水溝』。8日,記者對何家溝進行了走訪,發現這條溝污水橫流,兩岸的百姓苦不堪言。

  昔日魚兒滿塘今日污水橫流

  在顧鄉大街,距離何家溝還有50米遠的地方,一股濃烈的臭味撲鼻而來,使人作嘔,令人窒息。居住在河對面的居民,不時地把一桶桶髒水倒在河堤上,污水順著河堤流到河床裡。而河床裡遍布著生活垃圾,風一刮,塑料袋、灰塵撲面而來。這樣的垃圾帶,沿著何家溝兩岸綿延了幾百米。在埃德蒙頓路上的天合橋處,何家溝的支流東、西河溝在此匯合,一粗大的污水口正向何家溝裡排放呈醬油色的污水。

  據家住天合街附近的李微講,她在何家溝邊住了50多年。起初,這條河溝裡長滿了水草,河床離地面有兩米,兩岸樹木茂盛。那時,人們可以清晰地看見河水中的小泥鰍游動,大人和小孩總喜歡在這裡撈魚、游泳、抓蜻蜓。雨大的時候,有的居民還在河水中渡船。李微說,近些年,這條溝越來越髒,溝邊的許多樹都被臭水泡死了。夏天的時候,溝裡的水泛著綠色,發出陣陣惡臭,附近居民都不敢開窗通風。

  『風大時,何家溝附近塵土遮天蔽日,空中經常飄著塑料袋、廢紙。屋裡炕上、地上都是塵土。』居住在勝利街的劉女士說。尤其到了夏天,這條溝散發出熏天的臭氣,蚊蠅紛飛,居民整天都得關窗戶,待在屋內仿佛進了蒸籠。而且這裡的蚊子個頭出奇的大,有的壯如蒼蠅,被叮咬一下,立即就會鼓起個大包。

  這裡的一位居民感慨地說:『現在溝裡再也找不到魚了,如果居民到何家溝附近轉一圈,回來後身上就滿是臭味。』

  雨天為防倒灌 房前堆滿砂石

  由於兩岸企業和居民常年往河床內傾倒垃圾,使何家溝內淤泥增多,河道日趨狹窄。特別是大部分橋涵地帶,垃圾堵塞嚴重,阻礙泄洪,汛期到來後,還會導致部分河段出現河水倒灌現象,危及兩岸居民安全。政府曾多次對沿河阻礙泄洪的愛心橋、連心橋、天合橋兩側及河床內殘土淤泥進行清理打撈,但成效不大。

  今年71歲的魏秀芬大娘告訴記者,她在躍進鄉住了50多年,每天一推開家門,就能看到門口排污水的小溝。由於何家溝地勢較低,又沒有排水設施,每到夏天下大雨時,居民家常常被雨水倒灌屋內。所以每年雨季來臨前,居民們都在自家房門前堆起半米多高的砂石,門口還要准備好裝砂土的麻袋。每到雨天,她都不敢睡覺,在屋裡擺好臉盆、水桶、水靴,嚴陣以待,准備『抗洪』。她說,最嚴重的一年,湧進她家屋裡的水漫過了炕沿。

  埃德蒙頓路上的天合橋附近是東河溝和西河溝的交匯處,在這附近還有一座沒有名字的小橋。居民胡大娘告訴記者,一到雨天,河水就上漲。但由於平時兩岸企業和居民都往河道裡傾倒垃圾,致使本來就不寬的溝被堵,河水常常漫過這座小橋的橋面。每次下大雨,家長都得背著孩子過橋,害怕出現意外。

  據道裡區躍進街的田大娘回憶,1953年松花江江北發大水,她家所在的江心島被淹,她就在何家溝附近的哈爾濱市總工會農場蓋了一個房子。可沒想到,搬到這裡後,自家又被淹了好幾回。

  據家住貨廠二道街、今年63歲的居民孫秀芳講,上世紀60年代初,西河溝兩岸的空地上種著成片的樹苗和玉米,由於當年發洪水,加之上游藥廠、醫院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河道內,受污的河水隨著洪水流到了玉米地裡,致使莊稼顆粒無收。10年前的七八月份,西河溝泛洪水,有一個8歲男孩在水邊玩耍時,不慎落水身亡。在她的記憶中,過去幾十年裡,西河溝一共淹死過3個人。

  記者從水文部門了解到,1953年7月10日,洪峰到達哈爾濱,松花江水位達118.11米,何家溝水深足有1米半。

  1994年7月5日,一場大雨過後,道裡區城鄉、康安、新化、工農四個辦事處,906戶居民房屋進水,63間房屋倒塌,受災人數達2815人。

  重建設輕環保 溝內灌滿臭水

  記者從哈爾濱市內河管理部門了解到,何家溝原名正陽河,是天然水流切割形成的河流,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乾流源頭在哈爾濱市平房區葉家窩堡,東支流源頭在南崗區張棚窩堡,河流自南而北,乾流曾經在顧鄉屯附近向北延伸20多公裡,與松花江匯合。由於松花江主流南移,其長度逐漸縮短,該河入江口也曾左右擺動,近百年間,其出口段曾一度貼近現河鼓街西側,進入松花江。

  何家溝全河流域面積142.3平方公裡,乾流全長26.4公裡,其東支流長6.5公裡,在道裡區合力橋處與乾流匯合,流經平房、動力、南崗和道裡四個區。

  上世紀40年代中期以前,該河的自然生態基本保持完好。河谷呈梯形,兩岸樹木茂盛,土質肥沃,含養水份豐富,河水來源於泉水,加上地下水和雨水補給,水流常年不斷。河水清澈,水中魚蝦可撈,河水適於渡船和游泳。

  何家溝蛻變的主要原因是重建設輕環保。一方面,平房區、市區大量建廠,提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入河泉水消失;二是沿河單位、居民大量砍伐林木,侵佔綠地,土壤失去涵養水份作用,對河水不能補給;三是企業、居民向河中填土造地,加上傾倒垃圾,使河流斷面大幅度縮小;四是流域內工廠企業向河內排放廢水,污水代替了原來的清水;五是市區排水管道直接接入河中,使河流進一步變成了污水溝。

  目前,向何家溝排放廢水、污水的冶金、電子、輕工、化工、食品、醫院等大、中、小型企業、單位和私人作坊有200多家。何家溝上游的西河溝沿岸有3處污水排水口;東溝沿岸工廠較多,溝邊有排水口16處。溝內污水流量每日達10.9萬立方米。

  據介紹,1958年,有關部門在何家溝中游永紅村修建的三八水庫,截流面積85平方公裡,壩高9米,壩長400米,總庫容320萬立方米。水庫具有農灌、養魚和防洪三種功能,因入庫河水污染,已被迫停止使用20年。

  居民期盼回遷 夢想藍天碧水

  近年來,何家溝周邊的危棚房密集,沿河的私建濫建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尤其在乾流段和匯合口處棚戶區密集,人口稠密,工廠與居民區混雜,嚴重破壞城市形象。當得知這裡即將拆遷,建成高樓大廈,且這條臭水溝也要全面改造時,當地居民都很高興。但還是有些戀戀不捨,他們希望這裡改造後,還能回來居住。

  居民們有一個夢想,何家溝改造後,他們再搬回來,每天閑暇時佇立在河邊,看一看藍天和碧水,聽一聽小鳥的叫聲,那時的生活該多麼愜意啊!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