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電 通過短期專業技能培訓,被外國公司錄用,年均純收入近10萬元人民幣———記者從市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了解到,年初至今,哈爾濱市已有6000餘人通過考核,奔赴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務工。
4日,正在日本務工的徐冬梅在電話中告訴記者,她在日本一家蔬菜加工企業工作,一年多的時間,就已攢下15萬元人民幣。她現在平均每月工資折合人民幣8000到9000元,只要肯吃苦,一年攢下10萬元不成問題。
記者從市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了解到,哈爾濱市在延壽、方正、通河等地都建有外派勞動力培訓基地,培訓服裝加工、機械制造、電子裝配等方面人員,再通過嚴格考核,纔能成為對外輸出的勞務人員。目前,哈爾濱市輸出的勞務人員大部分被送往韓國、日本和俄羅斯等國家。在一些世界知名企業,如日本的豐田汽車株式會社、富士膠卷株式會社、韓國三星電子株式會社,都有哈爾濱市外派勞務人員的身影。
延壽縣外派勞務基地的校長曲志華告訴記者,每次錄用務工人員,外國公司都是老板親自掛帥;而這些勞務輸出人員也因誠實、肯乾得到外國公司的認可。
在『衣錦還鄉』的背後,這些出國務工人員也有難言的苦楚,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常人難以理解的。王鶴在韓國一家手機會社工作,每天為手機安裝電子零配件,韓國本地工人都是白天上班,而外國務工人員則大都被安排上夜班。為了晚上不犯困,王鶴天天要帶著MP3,並且要放到最大音量,時間一長,王鶴的聽力出現嚴重障礙。王鶴告訴記者,辦出國手續借了10多萬元外債,現在他就想怎樣掙錢還債。在韓國,1元人民幣兌換146元韓元,而一個苹果、一包榨菜就得1500韓元,實在抗不過煙癮,他花3000韓元纔能買一包最普通的香煙。王鶴除了每月留下7萬餘元韓元外,剩餘的都寄回家。會社提供吃住還有浴池,務工人員最大的花銷是看病,因沒有醫療保險,一場大病就能將他一年的積蓄花光。出國前,家人為他足足備了一大箱子感冒藥、消炎藥,王鶴穿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家人寄去的。
據了解,這些出國務工農民最難熬的,還是逢年過節,同一寢室的幾個中國老鄉在一起唱唱歌就會抱頭痛哭。在會社裡,還經常能看到男女兩個老鄉組成的臨時家庭,他們在國外共患難時還能彼此照應,一旦回國,這種短暫的『婚姻』就會出現裂痕。
勞動部門表示,農村勞動力轉移正由過去的體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農民兄弟到國外淘金,既能增強其自身勞動技能,又能積累財富,政府部門是支持和鼓勵的,但在出國務工前,一定要擦亮眼睛,通過正當合法渠道,謹防不法分子布下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