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張濱榮和他的護綠日記--七旬老人對生態保護的喜與懮
2006-04-14 07:12:0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鄒呈娣 高虹 杜貴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張濱榮向記者介紹如何栽樹。
樹木在移植過程中受損。
  東北網4月14日電 題:七旬老人張濱榮和他的護綠日記

  冰城三月,春寒料峭。

  28日下午,71歲的張濱榮和平時一樣,穿著灰色夾克衫、黑色長褲和軟底旅游鞋步行到了哈爾濱市九站公園。看著工人們接二連三地移走一株株的丁香樹,痛心和懮慮使歲月在老人臉上留下的印記更加醒目。

  在看熱鬧的人群中,清瘦、身高一米六剛剛出頭的張濱榮顯得幾許單薄。他神態凝重,不時在一個咖啡色的本子上記著什麼,這些舉動使得他在觀看的人群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張濱榮在本子上寫到:『沿線2公裡,約700餘株丁香樹。三四米高,樹齡10年以上。……為什麼不新植丁香,要花人力挪搬原有綠化成果呢?勞民傷財!……』

  十幾年來,視『保綠護綠』為畢生事業的張濱榮,寫滿了一個又一個塑料皮日記本。他用10餘萬字的生態日記記下了每天悄無聲息卻不曾間斷的奔走,用翔實精確的數字給每天查看的200多棵樹木建立了生長檔案。

  翻看老人的日記,上面零星的記載幫助記者給他寫了一份最簡單的個人簡歷:

  張濱榮,1935年9月生人,1954年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造林專業,後在中央林業部營林調配局工作,1956年任職北京林業局技術處,1962年—1965年受組織委派在北京林業大學學習,1965年—1972年任北京西峰寺林場副主任,後到哈爾濱量具廠從事工廠綠化環境保護治理工作。1994年退休後開始從事城市綠化調查工作。

  張濱榮的愛

  『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願將餘熱獻社會,獻給偉大的祖國,獻給哈爾濱。』

  翻開張濱榮2003年的日記,扉頁上可以看到他遒勁有力的鋼筆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20幾個字的顏色越發顯得厚重。

  時光追溯到60年前,帶榆樹錢兒、丁香子兒回家育苗,是十幾歲的張濱榮非常喜愛的事情。看著小樹一天天地長大,張濱榮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讀大學,張濱榮便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東北林業大學。

  畢業後,張濱榮在北京西峰寺林場任副主任。7年的時間裡,他帶著幾百名軍人、工人在北京西山栽植樹苗。憶起那段扛樹上山、揮灑汗水的艱苦歲月,老人感慨不已。

  為了減少樹苗根系的損傷,他帶著大家漫山遍野種樹,嚴格要求每棵樹都帶上至少30公斤的土坨。沒有機械設備運輸,他就和大家一起扛樹苗上山。親戚、朋友大老遠地跑來看他找不到人,有人說『只要沿著留下的汗水就找得到他的身影』。

  1998年,哈爾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使張濱榮意識到,要為保護生態做些什麼。5年後以至於今天,這個念頭都依然那麼清晰。

  2003年4月17日

  只要對國家、社會和人民有利的事,哪怕很小,也要做,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每天上午9點,張濱榮跟老伴楊淑芹打聲招呼就准時出門了。當然,在這之前,檢查一下卷尺、水、紙和筆是他的必做功課。藍色的包裡通常還要多一樣東西——老伴精心為他烹制的午餐,中午在野外找個地方隨便吃上一口,省卻回家路上的時間,也省卻了回家的車費。

  2003年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生態園林型城市,這個決定使當時年近七十的張濱榮熱血沸騰。

  2003年4月18日

  市委要建生態城,我願為社會做點事,多宣傳主流,促進創建沿著正確道路發展,為市民造福,這是我的心願。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匯集群眾力量,纔能發揮巨大推動作用,我的全部努力,是為宣傳保護生態環境,為子孫留下一片綠陰,為哈爾濱人民創建美好家園。

  看到張濱榮專心研讀綠化書籍到深夜,躺在床上還想著大事小情起身寫日記的時候,老伴也漸漸地理解了張濱榮對樹木的關愛,自己也不聲不響地加入到張濱榮護綠的隊伍中。雖說不能提供專業性的意見,但做頓好飯犒勞一下走了一天的張濱榮,便成為她的『專利』。

  在老伴的支持下,張濱榮的調查更加廣泛和深入。他的日記也漸漸厚了起來。他有一本日記,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電話號碼。只要是能反映建議的政府部門,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在一則寫給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建議的開篇之處,張濱榮有這樣一段文字『……雖然經受了無數的孤獨和苦累,但黨和政府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和執著的綠色追求,給了我勇往直前的力量,我要用夕陽的餘熱,繼續為家鄉的園林綠化事業做點實事,這也是一個綠色志願者的最大心願。……』

  大愛無言,張濱榮對樹木的愛便屬於這種。深邃而無所求。

  張濱榮的正

  在這個多數人『自掃門前雪』的年代,張濱榮的『先天下之懮而懮』與看似合乎常理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截然不同。他始終認為護綠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業,是一種追求,是社會文明的要求。

  2003年4月3日

  下午,我去香坊,回來時在哈客森附近一新建小區旁,工人們正在一棵15厘米的大榆樹旁挖坑建圍牆,我上前勸阻他們,換個地方挖,不要傷樹,他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我說,保護樹木,就是樹立公德做好事。

  2003年4月19日

  早上去革新街早市,兩側人行道去冬栽的銀中楊,被各種攤位包圍,我看一個年輕女商販,正倚在一個楊樹乾上,樹稍斜,我立刻去制止,該人承認了錯。

  2003年4月21日

  在道裡一條小街上看到,新栽的大樹坑裡不少已灌上水,但附近店鋪隨便往坑裡倒髒水。見此情景,我一連跑了幾家商店向他們宣傳保護大樹的重要,他們點頭表示注意。

  2003年4月25日

  下午在中山路跨線下,正在綠化施工,水臘、偃木過密,苗木很小,坑不合格,扔苗木、土坨散等問題。我當即指出,引起有人不滿,說我吃多了,多管閑事。我找施工單位負責人談了,重視質量,企業纔能嬴得信譽,纔能發展的道理。這個小同志表示贊同。

  這些言語簡練卻十分生動的護綠日記就像是電影裡一個又一個的片斷,如果這種行為最終可以用文字符號來表示的話,『正』字最恰當不過。正是有了這股『正』,他纔能夠坦誠而從容地對指責與誤解。

  張濱榮的懮

  張濱榮也有很多懮愁的時候,但不是因為家庭和生活,而是因為一些單位和個人的毀壞樹木現象。

  2003年4月1日

  宣慶小區南門,省哈雙高速公路指揮部門前的10株7厘米—8厘米的杉樹,因移門被砍掉,為什麼不移往別處呢,可見我們一些機關乾部對保護樹木的意識還是不夠。

  2003年4月4日

  下午在和平路一大建築工地,發現有一株鑽天楊被砍倒,斜側在圍牆上,該樹至今已有20年,胸徑15cm,高13m左右,多麼可惜呀,這是我們親手培育的。

  2003年4月10日

  萬利公司在施工中擅自將贛水路旁的大樹毀掉,從3月26日到現在,僅半個月的時間發生毀樹事件5起,平均每3日一起,共計毀樹3000株,最大的一棵榆樹胸徑在56厘米。毀綠地870平方米。真是觸目驚心,不管怎麼得了。

  這樣的日記,還有很多。對樹木那種熾熱的感情,使得張濱榮無法忍受毀綠的現象。

  在一篇日記中張濱榮寫到,

  『看到城市裡增添了許多樹木,我不禁為之欣喜,但同時也看到樹木因栽種、管理不當導致死亡。許多個深夜,我為如何創建真正綠起來的生態城冥思苦想、輾轉難眠。古稀之年,我真想擺脫這種痛苦,但每每上街又不得不繼續,因為畢生從事綠化工作,真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為哈爾濱真正綠起來……』

  2004年6月20日

  個別地方造林不當,偏重視覺效果,對生態效益重視不夠,不僅導致綠化模式雷同,綠地生態效益低下和維護成本過高,而且降低了林木本身抵抗極端不利環境的能力,使城市綠化建設面臨潛在的風險,甚至造成巨大損失。

  2003年4月14日

  城市綠化不應像大海中隨波逐流的航船,要有明確長遠的規劃。我們永遠要用對自然界敬畏和關愛的心態去和諧相處。與自然宇宙相比,人類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個分子。

  無數城市實例證明,城市綠化不可等同於裝修,背離自然規律的園林建設工程,將是一個永遠也無法竣工的大工地。

  從以上兩篇日記中,不難發現,張濱榮調查的歷史高度與遠度。

  張濱榮說他總在否定自己,認識自己。調查中,他也始終在想,自己是不是在給政府添麻煩,是不是這樣做太固執了。一次次的發問,一次次激烈的思想交鋒……最終,張濱榮想,自己提出的這些意見是有根據的,應當堅持不放棄。

  張濱榮的喜

  為發現哈爾濱市綠化樹木栽植存在的問題,張濱榮以長江路為切入點進行了調查。對照以往記載,張濱榮痛心地發現,十年間,長江路上的樹木換了四茬,可栽種的560棵五角槭最後僅剩60多棵。這意味著伴隨著大量樹木的年年栽種,大量樹木也在不斷死亡。

  於是他奮筆疾書《哈爾濱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工作中亟待改進的幾個方面》,從規劃設計、山野大樹移植工程、保護城市大樹等方面提出建議,提出在創建生態園林城工作中應注意防止兩種傾向:大樹進城,越大越好;追求數量、輕視管護。這些建議和提法引起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關注。

  2003年4月7日

  上午去市委辦公廳,應邀座談了關於大樹進城及城市綠化的問題。孫主任接見。看到了永茂書記對我兩次去信的批示:此信精神可嘉,值得進行考慮。王世華已批市林業局、市政局。

  在發現哈爾濱市春、冬兩季栽種樹木受季節影響吸收水分難的問題後,老人建議在樹下覆蓋塑料地膜,增加種樹後的地濕,減少水分揮發。這一建議已經應用在哈爾濱的綠化實際工作中。

  張濱榮曾旗幟鮮明地提出,種樹不是『種數』。他建議:『少栽胸徑為20厘米的大樹,栽種8厘米—10厘米適應能力強的小樹。』今年開春,當看著街頭巷尾,園林工人們忙碌地栽種小樹,張濱榮的臉上便常常掛著微笑。

  張濱榮的喜悅平和而單純。一句關懷,一分理解,一個認同,點滴小事,都會讓這位老人覺得溫暖。他與日記分享著他的喜悅。

  2006年3月29日  

  下午去生態辦,與市建設局副局長及城管局綠化處沈處長交談了對創建以來所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大樹進城,以及管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互相談的很投緣。

  張濱榮每天要走20多公裡的路進行綠化調查,可他從未覺得累,『老驥伏櫪』是張濱榮對自己的概括。他說,從現在的精神狀態看,自己再活20年沒有問題。

  在張濱榮的日記上,偶爾會看到他摘抄的古詩詞,龍飛鳳舞的筆跡展現出了這位老人的灑脫和奔放。

  人生變幻豐富,很難用幾個詞、幾句話以及一篇文章來濃縮。當問及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選擇時,張濱榮說,『我還是選擇這種生活,因為綠化工作給我帶來了樂趣和安慰。自然界太需要保護了,雖然我已年過古稀,但依然是一名環保衛士。』

  當問到如果上天可以滿足他一個願望時,張濱榮老人的答案是『地綠人和,天藍水清』。  

責任編輯:岳同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