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電 在走過了9個月申報之路後,中央大街歷史街區復興項目被列入『2005年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名單中,成為哈爾濱市首個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項目。市城市規劃局負責人俞濱洋認為,中央大街申報成功,緣自8年間政府對其不斷的保護性改造。
中央大街契合評獎第九主題
『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設定了15個評選主題和評選內容。在『環境綜合整治』、『居民住房狀況的改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等15個主題中,中央大街的申報主題確定為第九主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中央大街始建於1900年。1924年,街道的路面采用方形花崗岩進行了鋪裝。從此這條街商賈雲集、店鋪林立,成為當時的重要商業街,其中道裡秋林公司、馬迭爾賓館等在當時的遠東地區頗有名氣。中央大街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淀為其申報『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獲得了首個必要條件。
與此同時,百餘年來,中央大街沿街陸續建設的大量采用歐洲建築形式的各類建築,如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等流派紛呈,形成了獨特的異國情調建築景觀。該特點也契合了『文化遺產』這一條。
而說到保護,從1997年開始,哈爾濱歷屆政府都將中央大街的綜合整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經過8年的建設改造,中央大街已由1997年以前人車混雜、交通擁塞的普通街道,變成全國首條商業步行街,歷史建築也得到重點保護,歷史風貌得以重現。
市城市規劃局有關人士認為,以上3點與第九主題完全契合。因此,『哈爾濱中央大街歷史街區的復興』成為此次哈爾濱申報『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核心內容。
8年整治為中央大街贏得大獎
據了解,在中央大街申報『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的材料中,濃墨重彩之處就是中央大街的8年改造。正是這段文字,讓中央大街在眾多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
1997年開始,通過一期工程,中央大街被成功地改造成全國第一條步行街。一期工程對中央大街主街建築立面進行了整飾,牌匾廣告進行了統一治理,取消了架空線纜,增加了燈飾照明。
2002年以後,哈爾濱市又對其進行了二期、三期整治,對歷史街區內的保護建築進行全面修繕,增加了休閑空間,同時對街區內的25條輔街進行了整治,逐步形成了佔地94.6公頃的歷史風貌商業街區。據不完全統計,8年改造中,中央大街拆除不和諧建築近8000平方米,清理佔道攤床900餘戶,拆除整治牌匾600餘塊。
中央大街歷史街區保護性改造後,所呈現出的四大特點,為其獲得『人居范例獎』儲備了足夠的資本。
———建築景觀特色突出。中央大街歷史街區有保護建築30棟,在中央大街主街上現有15棟被列為哈爾濱市保護建築。哈爾濱市在整治和改造老建築中采取了修舊如舊的方式,盡可能恢復歷史原貌;未列入保護建築的舊建築重新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拆除私加的附著物,恢復本來的立面;對新建不和諧建築進行立面改造,在建築體量的控制上保持與街道比例的和諧。參評人士認為,這種對歷史文化給予最大尊重的保護性改造方式,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示范性意義。
———文化內涵品位提高。中央大街的整個街區改造,注意挖掘固有文化底蘊,對街區內的保護建築實行了掛牌,詳細介紹建築藝術特色和歷史淵源。整個街區的牌匾廣告在制作形式上,與建築風格協調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增設了影視城、藝術家畫廊,馬迭爾冷飲廳、華梅西餐廳、兆麟電影院等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得到保護,建立了防洪紀念塔、中央商城、馬迭爾等11處休閑廣場和休閑區。同時,在休閑區內增加了銅馬車、畫家、樂手等題材的雕塑,展現城市的人文景觀,給人以美與文化的視覺享受。提昇整個街區文化,讓改造效益更大化。
———成功營造中心商圈氛圍。通過綜合整治,街區內用地功能重新整合。將原來居住用地的功能調整為商業功能,拆除部分住宅建築,新建商業建築,充分利用和發揮土地的效益。同時還對部分臨街建築進行了功能調整和置換,實現功能的優化組合。目前商業店鋪達700餘家,已成為城市中心的主要商圈。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和諧平衡,讓中央大街在申報第九主題時具有榜樣的作用。
———全天候休閑環境。在整個改造工程中,以營造全天候休閑條件為目的,始終把燈飾亮化作為重點。除了有針對性地根據立面的特點設計個性的燈飾方案,還對休閑區照明、街路照明實現了提檔昇級,營造了夜晚的燈飾景觀。同時,為了提高夜間休閑的安全感,還在街路設置了監視系統,使整個街區成為全天候休閑景觀商業區。整個休閑環境的打造,正符合『中國人居范例獎』所提倡的『城市改造以人為本』的宗旨。如今的中央大街,平均每天有近20萬人次休閑購物瀏覽景觀,這也證明了一條街改造後所具有的親和力。
在國內具有示范帶頭作用
按照申報要求,所有要申報的項目,必須是已經經過規劃編制的項目。沒有經過規劃編制的項目不能參與評選。而在哈爾濱市城市規劃局編制的《哈爾濱新世紀初城市規劃作品選集》中,有關中央大街項目的規劃編制就達8項之多,《中央大街步行街區規劃方案》、《中央大街二期綜合整治規劃方案》、《中央大街三期綜合整治規劃方案》、《哈爾濱市道裡區西十二道街兩側歷史街區改造規劃方案》、《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等規劃,讓中央大街在申報過程中有了更合法的地位。
有關人士稱,中央大街主街和中央大街歷史街區復興工程的成功,在全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性改造中有著示范作用。
———建立了完全步行的交通方式,開創了國內步行街區的先河,在全國產生了示范性的影響。
———全面保護了歷史建築和街區歷史文化。實現了歷史街區的復興,體現了哈爾濱在中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為重塑城市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街區的日常管理,制定了《哈爾濱市中央大街步行街區管理辦法》,構建了中央大街歷史街區的管理體系。
———測繪了街區內的保護建築,編入哈爾濱市保護建築的圖書。為保護和繼續完善中央大街歷史街區儲備了豐厚的素材。
北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南至經緯街、全長1450米的中央大街,西至通江街、東至尚志大街、佔地面積94.6公頃區域范圍內的中央大街歷史街區,已經成為哈爾濱這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如今這這張名片的示范性更讓哈爾濱人為之驕傲,而驕傲的同時,哈爾濱人將更加珍視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
名詞解釋中國人居環境獎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中國人居環境獎』和『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是國家建設部於2000年設立的。
『中國人居環境獎』綜合反映城市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的總體成就,表彰對象是城市人民政府;『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反映獲獎者在改善人居環境工作的某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彰對象是城鎮政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
設立至今,全國共有11個城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87個城市(縣)的119個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選擇其中優秀項目向聯合國人居中心推薦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的獎項———聯合國人居獎和『迪拜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