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任重道遠:黑龍江省農村自來水入戶率只有35%
2006-04-14 16:42:1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4日電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也往往最具說服力、最令人警醒。這是一組來自黑龍江建設廳最新的、令人深感沈重的統計數字:

  路——全省通瀝青路的村只有16.3%。全省鄉級以上公路中,高級、次高級公路僅佔17%;931個鄉鎮通公路的918個,其中通水泥(瀝青)路的為548個;9157個建制村通公路的佔59.9%,其中通瀝青(水泥)路的只有16.3%。

  房——全省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排在全國倒數第六位。全省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為19.17平方米;尚有2/5的人口(近200萬戶、800萬人)居住在低矮、潮濕、陰暗的泥草房中;明水、林甸、杜蒙等3個縣農村住房磚瓦化率不足30%,大慶市農村住房磚瓦化率不足10%的村莊多達124個,明水、杜蒙、依安等縣(市)有40多個村莊無一棟磚瓦房。

  水——全省農村自來水入戶率只有35%。據《黑龍江省農村飲水安全現狀調查評估報告》,全省飲水不安全的農村人口為1030.13萬人,佔農村總人口的51.81%,其中絕大多數水質不達標。

  城——村鎮規劃嚴重滯後。小城鎮規模小、布局分散、集聚功能薄弱問題十分突出。2005年全省縣城以外的小城鎮1027個,其中居住人口2萬人以上的僅31個;小城鎮供水、排水、道路等指標在全國排位分別為22、26、27位;農村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指標在全國排第20位和第27位。

  我省至今還有16個村不通電;現有944個鄉鎮衛生院,409個急需重建和擴建,90%的鄉鎮衛生院因設備落後滿足不了疫情和疾病防治需要……

  數字——透視著沈重的現實;走進真實的農村,我們的心同樣無法平靜。

  鏡頭一:北國的春天,積雪尚未融化。記者慕名前去采訪因人工種植北藥致富的嘉蔭縣朝陽鎮佛山村。從縣城出發,車在公路上行駛不到10分鍾就在路邊看見了佛山村的北藥種植大棚。陪同采訪的縣有關部門同志遞給記者一雙碩大的雨靴,充滿歉意地說,『不好意思,進村的道還沒修,咱得走進去。趕巧前兩天下了場「雨加雪」,路「濘」,你的皮鞋進去就沒「樣」了。不過沒多遠,就兩裡地。』脫下棉靴,穿上冰涼的水靴,在松軟的黑泥地裡深一腳淺一腳地進村。『兩裡地』,耗時20多分鍾。

  鏡頭二:初春,記者隨省新農村建設調研組赴全省聞名的富裕村、七臺河市宏偉鎮前山村調研。這裡農民人均收入超萬元,村裡已蓋起20棟二層小洋樓,預計到年底,村民將全部住上小洋樓。可從市裡出發,一路上,車不停地顛簸,因路面有雪,應走40分鍾的路程走了近一個小時纔到。遠遠地,一片氣派的洋房和嶄新的大門,讓懨懨的記者精神大振。走進院門,就看見左側有兩排新建的別墅。然而,腳下凸凹不平的土路和隨地散落的垃圾,卻與現代氣派的樓院形成了巨大反差。得知調研組是為建新農村而來,村支書劉東良急切地開了口,『幫我們修修村內的道路吧,村裡一條像樣兒的道兒都沒有。』

  專家點評(省建設廳副廳長 楊佔報):

  這雖然只是一組主要反映我省農村硬件建設方面的數字,但也確實能說明一系列問題。新農村建設任務繁重,我省農村許多地區欠賬多,發展不均衡,現狀令人懮慮,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新農村建設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現實也提示我們,建設新農村,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分步進行、分類推進。但與此同時,從省情實際出發,我們也必須看到自身的優勢,如農業資源豐富,優勢產業突出,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它們構成了我省發展生產、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堅實基礎,而這種基礎幾乎是全國獨有的。

  我省新農村建設已有良好開局。針對我省農村村鎮硬件建設落後狀況,省委、省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明確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20個試點鄉鎮和20個試點村的建設規劃編制已全面啟動,預計5月份完成;今年改造和新建農房11.6萬戶、928萬平方米,村莊整治的任務目標已分解到各地;省建設廳組織有關專家研究編制了適合全省新農村建設工作需要的『一則一法一冊兩方案』,為各地搞好規劃提供了先進適用、全省統一的技術規范。

  不僅如此,我省今年在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飲水工程及水利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農村基本社會保障等方面也都在加大建設和發展力度。應該說:建設新農村任重道遠,但前途光明。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