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7日電 從哈爾濱向北沿高速公路100餘公裡,一進入我省糧食主產區綏化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一排規劃整齊的現代化工廠,還有路旁醒目的『寒地黑土』的標志,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這些企業的原料和產品都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寒地黑土』也是一方連著市場,一方連著農民。
綏化有500多萬人口,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切實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成為近年來綏化市委、市政府的頭等大事。
『兩張網』編織農家幸福生活
第一張網,農村經濟合作網。
『還是加入農業協會好啊!』望奎縣先鋒鎮富饒村農民岳國江深有感觸地說。原來靠種田維持生活的他年收入只有幾千元,生活較為貧困,前年他加入了先鋒養兔協會,在協會的扶持下,他搞起了獺兔養殖,現在每年他家出欄獺兔300多只,每年純收入達8000多元。讓他沒想到的是,協會因他每年養殖出欄獺兔較多,還獎勵給他一臺25英寸彩電,現在他已經實現了脫貧致富。
幾年前,安達市11戶農民自發將土地、生產資料、資金進行有效組合,組建了綏化市第一家農民股份合作公司,增效十分明顯。綏化市委、市政府及時捕捉到這一促進農民增收的『信號』,因勢引導,通過引導農民與農民、農民與科技協會、農民與企業進行優化組合,采取組建股份合作公司、專業化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等形式,提昇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激活各種生產要素在工業化進程中的潛能。到目前,全市以股份合作制為核心,組建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3367個,其中股份合作公司511個,專業合作社706個,專業協會及各類聯合體2150個,發展農民經紀人18610人;加入合作組織農民24萬戶,帶動農民增收4億多元。
第二張網,現代農村市場流通體系網。
『油鹽醬醋找個體,日用百貨趕大集,大件商品去城裡』,這是幾年前人們對我省農村購物條件的生動描述。農民沒錢的時候愁的是買不起,如今,有錢了,又愁買不到好東西。目前,綏化農民已經與市場『聯網』。
為落實新農村建設規劃,省委、省政府確定了『百鄉千村』建設試點活動。綏化市有11個鄉鎮、162個村,被列入了試點之中。在國家有關政策資金的扶持下,綏化市現已發展連鎖經營企業17家,連鎖超市和經營網點達到702個,興辦各類市場153個,其中,有120個鄉村大集被引入市場,市場總規模已達31萬平方米。
內轉外輸多元轉移
2006年春節剛過,肇東市躍進鄉榆樹村農民高德奎、高德斌等五兄弟又忙開了。他們幫助一起去俄羅斯打工的農民辦理護照、簽證等手續。這是他們第三年去俄羅斯包租大棚種蔬菜。
綏化市現有100萬農村富餘勞力,農村勞動力內轉外輸工作是市委『一號工程』,市委書記胡世英主抓。
在內轉方面著力創造平等就業環境,這個市在全市范圍內,對進入城鎮的農民,降低就業門檻,在戶籍管理、子女入學、勞動保障、工資福利等方面消除一切限制性、歧視性規定。通過各級政府的乾預,市域內建築企業多年拖欠農民工工資4000餘萬元已經全部償還,還開通了12348農民工法律維權熱線等,保護農民的合法權利。
在外轉方面解決輸出人員後顧之懮。年初,市裡出臺了《中共綏化市委員會綏化市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施意見》,為2萬餘名外出農民工落實了土地承包田,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懮。幾年來,他們通過采取乾部領、能人帶、中介幫等手段推進內轉外輸,在140多個大中城市建立3000多個輸出基地。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積極打造勞務品牌。全市共認證培訓基地198個,年培訓能力30萬人,轉移就業勞動力24萬人,共打造出安達電焊工、蘭西亞麻工、綏棱家政工、肇東汽修工等10餘個叫響國內外的勞務品牌。
完善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生活
幾年來,綏化市委、市政府始終在惠及百姓的社會事業上精描細繪。
公路通,財路通。目前,全市農村公路共全線建成通車56條741.5公裡。其中,通鄉公路17條459.1公裡。農村公路的提檔昇級,使全市新建公路沿錢的59個鄉鎮、597個村屯、992戶企業和129.7萬人口直接受益。投資108萬元,在哈黑公路沿線的蘭西縣紅光鄉,青岡縣蘆河鎮、柞崗鄉、永豐鎮、迎春鄉和明水縣通泉鄉建成6個客運站,從而為農民群眾的乘車出行提供了便利舒適的條件。
公路建設,使農村路網的『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更加通暢靈敏,全市鄉鎮通車率實現100%,村屯通車率達到90%。農村道路運輸條件的改善,帶動了深度開發,大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主導產品、拳頭產品的做大做強。
沼氣做出農家飯。最近,肇東市海城鄉大戶村村民張兆潤喜事特別多:用沼氣養豬讓他嘗到了甜頭,如今光一年電費就節約了1000多元,每年都比別的養殖戶多收入近萬元,樂得老張合不攏嘴。這不,他剛剛在村裡生態家園小區建起了『農村別墅』,這個別墅與眾不同,別墅內建有沼氣池、陽光豬捨,多年燒玉米秸稈做飯的張兆潤媳婦,如今用上了環保節能的沼氣,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生態家園小區是綏化市近兩年來探索出的一個生態養殖模式,主要是以生豬養殖為主體,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相互依存,優勢互補。一個中型的生態小區年產沼氣1萬立方米,有機肥2000噸,帶動生豬發展近2萬頭,年直接經濟效益達400萬元。
健康文化生活農家歡樂多
『下面,請老張太太和劉文媳婦演唱《天仙配》,老張太太去(飾)七仙女,大家給呱唧呱唧』,隨著掌聲和笑聲,68歲的七仙女粉墨登場……這是發生在綏化市北林區三河鎮農民劉會東家的一幕。
近幾年,綏化市農民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品位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針對全市農村實際,全市各有關部門經常在農民中開展以歌詠、東北地方戲、書畫、大秧歌、攝影、文學創作等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社會文化活動。明水縣永興鎮年近八旬的農民書法家劉多餘老先生,常年組織書法藝術培訓和交流活動,在全鎮帶起了一支20餘人的書法藝術愛好者隊伍。同時,各農村鄉鎮每年還常請二人轉演員深入村屯演出,並建起了100餘支農民業餘秧歌隊,在重大節日和農閑時節表演。全市每年組織開展的較大規模的『文化下鄉』活動每年都在100次以上。綏化農村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東北二人轉、風箏、攝影、書畫、花棍舞、驢皮影等眾多的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項目,為了讓這些傳統優勢項目繼續保持下去,並逐步發展形成規模,形成品牌,這個市制定出臺了扶持優秀傳統文化項目的具體措施,組織專人加強了對風箏、驢皮影、珍珠球、花棍舞、朝鮮舞等傳統文化藝術的深入挖掘和整理,進行了重新包裝和推介。目前,一些項目如永安鎮和紅旗鄉的滿族花棍舞、興和鄉朝鮮族舞蹈等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活動項目已經開始走向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