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農村消防隊員在進行訓練和演習。
東北網4月18日電 最近,綏濱縣北崗鄉永德村一村民住房突然起火,住在村中各處的消防隊員,聽到村裡廣播喇叭的通知,騎著摩托車快速趕來。他們接上水帶衝進火場,只用10分鍾就把大火撲滅。農村自建消防隊,這在黑龍江省農村還是件新鮮事。
農村消防:遠水不解近火
長期以來,農村消防多是停留預防宣傳上,僻遠農村的火災撲救要完全依靠遠在縣城的消防隊,根本得不到有效救護。綏濱縣的情況也是這樣。該縣有3鎮6鄉,109個行政村,最遠的行政村距離縣城近百公裡,道路也大多狹窄、崎嶇。該縣每年農村火災佔全縣火災總起數80%以上,特別是在春、冬兩季,燒荒、漚糞及秋糧上場後,更成了火災高發期。但當消防隊到場時,火場多數已成為一片廢墟。
1996年4月24日新富鄉新富村發生的火災最為典型,當時是大風天,得不到撲救的大火火燒連營,致使40餘戶、200餘人受災。北崗鄉永德村是綏濱縣最大的行政村,2002年10月底該村發生的一起火災,造成14戶農民剛剛收獲的價值15萬元的糧食在消防大隊趕到時化為了灰燼。
消防栓隨改水工程進農家
2003年,國家實行的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在永德村動工了,這啟發了村乾部們。他們設想,像城市樓房那樣在村民家中也設置消防栓。這一想法得到了縣消防大隊和水務部門的支持。三家研究決定,利用改造農村人畜飲水之際,在鋪設自來水管道的同時,鋪設50毫米口徑消防管道,每15戶設一處消防栓,永德村共設置30處消防栓。消防栓利用自來水水泵加壓,水槍充實後水柱達5米之遠。再建一個60餘立方米的消防水池供水,保證滅火用水量,可撲救30米半徑范圍內的火災。另外,還設有兩處消防車加水點。
與此同時,消防大隊幫助該村培訓了由8名轉業兵、基乾民兵組成的農民義務消防隊,配備了戰斗服、頭盔、消防靴、消防水槍、報警電話等設備,形成了24小時火警電話有人接、設施有人管、火災有人救的聯動機制。
值得推廣的經驗
永德村自從有了自己的消防設施和消防隊後,再未向縣消防大隊報一次火警,村消防隊共撲救火災11起,為村民挽回經濟損失數十萬元。村主任黃殿武告訴記者,建個自己的消防隊,成本低、效果好。他們購置滅火裝備只花了4.3萬元,日常使用消耗,每年的投入還不到1萬元,村民完全負擔得起。操作上安全簡單,用消防栓滅火,村民都會。
如今,綏濱縣已經在全縣農村開展了利用人畜改水工程安裝設置消防栓的工作,力爭在兩年內完成此項工程,真正做到農村防火由農民自己來做,農戶家起火,由村民自己來救。
鶴崗市公安消防支隊隊長戴守臣說,現役消防部隊不可能設到每一個鄉村,從我省農村實際情況來看,每個村屯購買消防車也是不現實的,像綏濱縣永德村這樣利用人畜改水工程,因地制宜建立符合農村需要的消防新機制,是一條值得借鑒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