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9日電 現如今,各式各樣的商品促銷活動滿天飛,大到買冰箱送微波爐、電飯煲,小到買化妝品送化妝包,還有洋快餐吃套餐送玩具……著實引得男女老少們瘋狂行動。
一位姓餘的小姐曾告訴記者,她特別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杯子,有時候一些咖啡、果汁的促銷品附送的杯子特別漂亮並且外觀獨特,為了這些杯子她花了不少冤枉錢,買回家好多瓶咖啡、果汁根本沒人喝,最後放到變質過期。但是餘小姐仍然看到送漂亮杯子就走不動道。
與餘小姐相似,齊齊哈爾市某幼兒園教師陽陽特別喜歡收集肯德基兒童套餐的玩具,為了這些玩具她會經常去肯德基,看看有沒有新活動。她還常常『奔走』於各家肯德基,只為換取不同款的玩具。買回家的玩具都沒地方擺,但是她仍然看到新款玩具就會嘗試。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消費者都存在類似消費心理:由於對某種贈品狂熱著迷,不惜掏錢買些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完全忽視商品主體。而且,存在這種消費心理的以年輕人居多。
消費者花同樣的錢,購買帶有贈品的商品,感覺上是增加了更多的效用。可以說是花了更少的錢買一定的東西,也可以說花了一定數量的錢得到了更多的效用。一件商品消費者買回去不後悔,而贈品又很誘人,在這種情況下,商家和消費者是雙贏的關系。如果贈品的效用很低,消費者僅僅為贈品買了商品主體,就是物有不值,這樣的雙贏就會打折扣,消費者也就進行了不理智的消費。
據業內人士介紹,商家的促銷活動從以往的同屬性的贈品發展到現在屬性關聯很弱的贈品,現在的附加值要遠遠大於從前的贈品,但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拉動銷售。隨著制造業成本的降低、生產量的擴大和代理成本的減少,商家即使推出看上去再超值的贈品,都是有利可圖的。商家的贈品更是經過仔細調查,揣摩特定消費群的偏好,搭配附贈的。聰明的商家不會通過降價這種可能損壞自己企業形象的方式讓利,而是通過捆綁銷售讓利給消費者,達到最大的互利。
消費者為了中意的贈品選擇商品,這種行為可以理解,但是花過度的錢去買自己並不需要的商品堆在家裡,這種消費行為就是非理智的,得不償失。記者建議大家在購買前思考一下再決定購買某件商品,這樣可以更理性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