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0日電(記者 邵月明)題:鶴崗市蘿北縣工農兵村建設"新農村"從"小事"做起
2006,春雷炸響神州大地,一個重大的歷史決策應運而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實,早在兩年前,位於我國東北邊陲的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便已經開始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沒有花哨的表面文章,沒有追求轟動效應,他們的農村『三項建設』,紮紮實實地為農民辦了三件『小事』。他們的做法最可借鑒之處就在於選准了突破口,有了『口子』,工作就能有的放矢,就容易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4月13日,記者慕名走進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在這裡,親身感受到了農村『三項建設』為農民辦的『小事』。
『小事』之一:修路、架橋、建圖書室專為農村小事設基金
![]() |
鶴崗市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文明建設督導員』郭耕平在村文化室向農民推薦科學種田書籍 |
一些同志喜歡乾『大事』,財政上的大手筆往往投入到能帶來顯效的大項目上去。而在廣大的農村,一村一屯所急需解決的問題,往往都是只需投資幾萬、十幾萬的小項目。修路、架橋、建圖書室、改自來水、為奶牛看病,這些小事,卻是村民心裡眼裡的大事。十萬元左右的資金,如果全由村民自籌,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但如果有來自上級和外界的部分支持,就容易得多了。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通過設立村級事業發展基金,制定與其相匹配的各項規章制度,把對農村的投入固定下來,不因主政者的更替而變化;規范運行,把錢用在刀刃上,切實花到農民、農村急需之處。有制度做保障,農村建設工作便能避免忽冷忽熱。
專為農村小事設立基金,可說是找到了撬起農村建設工作的支點,受惠的是成千上萬家農戶。
『小事』之二:『畜牧110』、防疫員、服務站得力的富民幫手
俗話說:腰纏萬貫,『帶毛的』不算。意思就是農民家養的牲畜隨時可能得疫病死掉。疫病襲來,治療不及時、措施不得力,小康之家的農戶可能轉眼間一貧如洗。
2005年初,蘿北縣制定了《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規劃》,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在3年內建成畜牧業服務體系。全縣91個自然村,每村選拔一名有基礎的村民培養為防疫員,村村都要建成畜牧業服務站,其中要有18個達到高標准的二類站,目標是讓養殖戶防疫、治病、配種、繁育不出村。想好了就乾。當年,縣財政撥專款100萬元,加上縣直各局贊助、鄉鎮自籌等,總投入資金212.58萬元,建成了一期服務體系,包括1個縣級服務中心、3個鄉鎮綜合服務站和7個村級二類服務站,以及『畜牧110』急救體系。為縣級服務中心配備3臺專用車,為團結等5個鄉鎮分別配備1臺畜牧110服務車。這樣,養殖戶遇有疑難病癥時,縣鄉兩級的專業人員也能乘車及時趕到。
記者走村串戶,真切地感受到畜牧業服務體系正在成為農民得力的富民幫手。工農兵村去年新增奶牛養殖戶7戶。一村民對記者說,服務站建到了家門口,咱養牛心裡有了底,去年我一次就買進兩頭。2006年,工農兵村計劃在畜牧小區實施『三通一平』建設,即通路、通水、通電,平整場地,進一步促進畜牧業良性發展。
『小事』之三:村裡有了『文明建設督導員』
![]() |
團結鎮工農兵村『文明建設督導員』郭耕平在指導村民乾農活 |
新農村,不僅要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而且要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蘿北縣從提高『人的素質』入手,設立村級『文明建設督導員』,夯實建設新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礎。
蘿北縣全縣十個村100多農民,通過文化能力筆試、面試、纔藝表演等考試,選出10人擔任其所在村的『文明建設督導員』。第一批『文明建設督導員』在縣農委接受統一培訓。學習的課程主要有農村財務管理、村委會組織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省信訪工作條例、人民調解知識、網絡信息技術,以及如何開展文體活動等內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明建設督導員』負有民主監督職責:有權對村委會的活動進行監督,促使其村務公開,提高辦事的透明度。村委會在研究村重大事情和村財務支出時,應邀請文明建設督導員列席。對不符合本村發展實際的決定或違反有關制度的財務支出,文明建設督導員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對村委員不按有關法律和制度進行決策的事情,文明建設督導員要及時向縣、鄉有關部門匯報。
工農兵村村民郭耕平是這次參加首批培訓的文明建設督導員,今年30歲,高中文化水平。他對記者說,鄉親們和組織上信任咱,一定要多學點東西,回去多為鄉親們做事情。別看這文化教員不是官,可有的時候還可以管村官呢。村級『文明建設督導員』就像一顆顆文明之花的種子,正在播撒進蘿北縣廣大農村的土壤。
少些『作秀』,多些務實。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熱潮的時候,更需要當政者冷靜面對。即使是從小事入手,只要切合實際,就會收到實效。在這方面,蘿北縣團結鎮工農兵村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