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龍江鍛壓機床廠工人在為配套企業加工零件 |
東北網4月20日電(記者 邵月明)做強一家主機廠,帶動一批配套廠。『大機』帶『小機』,成為佳木斯『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增幅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這一進行曲中,最令人振奮的音符。佳木斯大中小企業『組團』打造協作配套網絡,為老工業基地改造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佳木斯裝備制造業在推動配套工業的發展上功不可沒。國內行業領軍企業——佳木斯煤機、電機和農機『三機』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聚集了佳木斯經濟區域內的黑龍江鍛壓機床廠、佳興農業機械制造廠和樺川風馳車橋公司等60戶小廠實現滿負荷生產,實現了帶動職工就業、壯大地方實力、增加財政收入的『三贏』局面。2005年,佳木斯工業實現銷售收入84億元,其中三機企業及其配套廠的貢獻率就近三成。
![]() |
約翰·迪爾佳聯收獲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大型農用收割機 |
曾一度陷入虧損境地的佳木斯電機股份公司,在國家實施振興老工業基地政策的鼓舞下,近兩年靠對內進行技術改造,對外搞協作加工,訂單以每年100萬千瓦的速度增長,去年一舉搶回了國內同行業的制高點。
骨乾企業的發展壯大,為配套企業的跟進創造了機遇。面對著專業化協作配套的熱潮,佳木斯的中小企業家們也按捺不住了,紛紛通過企業改制、資產重組、民營化等方式,主動適應大企業『節奏』,為之配套,在較好地保證了主機廠對各種配件需求的前提下,逐漸擺脫了自身的困境,走上一條『站在巨人肩膀上』發展的道路。
龍嘉鍋爐安裝公司原來是以鍋爐安裝改造維修為主業的一家民營企業,200多名職工經常是『半年閑』。自從給生產經營日益看好的電機股份公司、煤機公司配套生產機座和焊筋軸等零部件後,2005年配套額已超過2400萬元,而主業的產值最高年份纔達到1100萬元,實現了主輔業的有效換位,工人工資、獎金按月發放,工作積極性和質量意識大大提高。企業董事長劉佳信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往搞技術工種的骨乾力量很容易外流,但他們企業卻靠年人均1.8萬元的工資和最高達5000元的獎金還有定期的勞動保護和技術培訓,將工人與企業緊緊捆在了一起。目前,他們根據主機廠的市場業務需求,又自籌資金,新購置了32臺氣體保護焊機,設備利用率由原來不足70%達到了95%。主機廠電機股份公司人士稱,現在這家配套廠家生產的壓圈質量已經超過了主機廠原來的產品質量水平,這樣的配套合作道路還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針對鑄造水平低且能力不足的實際情況,佳木斯正謀劃在工業園區內建造一個生產工藝水平先進,年生產能力在5萬噸以上的鑄造中心,從根本上打破配套的『瓶頸』,培育產業集群,帶動中小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 |
佳木斯煤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煤礦巷道掘進機 |